工作动态
听民声、解民难 强作风——省残联值守“阳光政务”热线纪实
发布时间:2016-02-23     来源:

总有一种梦想,即使是一粒干瘪的种子,也要不屈地破土生长;总有一种梦想,即使是一只离群的小鸟,也要深切地渴望在蓝天翱翔;总有一种梦想,即使是片片零落的花儿,也要追求轰轰烈烈的绽放。
“我叫王洪,是内江东兴区的,今年31岁,眼睛二级盲,股骨头坏死,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家里极度贫困,想问问有没有康复救助政策”。2月16日上午,省残联机关党委书记梁峰带领维权处、教就处、宣文处、康复处、组联处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作客“阳光政务”栏目时,接到了王洪的电话。

图一 梁书记与王洪亲切交谈
接完热线后,维权处处长罗增永在会议室当即用手机打开“智慧量服”APP查找到王洪的详细信息,信息显示:王洪家住内江市东兴区小河口镇,家庭人口10人,而残疾人口就有4人, 其中又有三个是重度残疾。王洪本人身患多重残疾,有医疗康复需求,当地已为其列入低保对象,购买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提供了拐杖和坐便器等康复服务,发放了50元重度护理补贴。省纠风办、特邀监察员、阳光政务主持人对此非常惊讶,感叹道:残联的“量服”工作做到了许多部门的前面,它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对残疾人状况进行精准管理,直接做到了每一个残疾人,实实在在做到了党委、政府与残疾群众“心连心”。

在智慧量服手机app中查看王洪信息
针对王洪的实际,大家现场研究决定,直接到内江市东兴区王洪的家中了解具体情况,并请省八一康复中心的专家对他进行身体状况和残疾情况的评估,根据评估情况为其提出“量体裁衣”的康复救助方案。
下午,当梁书记带领维权处、康复处的相关人员和省八一康复中心的骨科专家、辅具适配专家,驱车170多公里,赶到王洪家附近时,当地工作人员说,车子只能开到这里,下车再走十多分钟就到了。走过弯曲的乡间小道,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简陋的砖房。“真没想到,上午快11点才给你们打电话,下午3点钟你们就来看我了。”当梁书记一行出现在王洪家里时,他和家人都非常感动。他激动地说:“真的非常感谢大家,感谢政府、感谢残联,你们这么快就过来,这么负责任,给我这么多的帮助,真的非常感谢,真正是我们残疾人的‘娘家人’和‘贴心人’,我家里也确实没有办法了,我真的很想能治好病,帮家里做点事”。
随后,梁书记一行打开“智慧量服”手机APP,查看、核实“量服”平台中显示的已为其提供的服务,仔细询问了王洪一家的情况。虽然其家中10口人,但只有弟弟、妹妹有劳动力,且在外打工。而王洪本人患先天性白内障和股骨头坏死多年,行动很不方便,亟需康复救助。八一康复中心的专家们耐心、细致地对王洪进行了检查和评估,建议他到附近医院做基础检查后,再将检查结果发给他们进行细致评估,在本人自愿且有较好康复效果的情况下,各级残联和八一康复中心将给予积极帮助。
梁书记在慰问王洪本人后,召集随行人员与其母亲进行了详细沟通,针对其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情况,要求当地残联针对这个家庭的具体情况,积极为他们提供“量体裁衣”式服务,要按照“两不愁,五保障”的要求,把普惠+特惠政策用足用够,绝不能漏一项。同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结合脱贫攻坚要求,根据这个家庭的具体情况,积极扶持他们发展生产,从而早日实现脱贫奔康目标。随行的当地残联表示,他们接下来会对王洪一家进行进一步的帮扶,选派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指导,鼓励他们一家从事家禽养殖。
17—19号,省残联继续值守“阳光政务”热线,共接听热线20余个,主要涉及维权、就业、社会保障、康复、宣传文化等内容。上线的相关负责同志以高度的责任和热情,认真倾听残疾朋友反映的情况,与打进电话的残疾朋友亲切交流。对咨询的相关政策,做到耐心、细致、准确的解答。对反映的问题及建议,能够现场答复的及时通过热线回复;一时不能准确回复或需要调查的问题,则与当地残联或相关部门及时联系和沟通,限时办结回复,从而得到了广大残疾朋友的充分理解和肯定,展示了残联干部敢于担当、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

四川省“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