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培训特写四:马骏:运用量服理念和方法指导残疾人康复工作向纵深发展
发布时间:2016-03-30     来源:

3月23日,2016年全省深化改革推进“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培训班继续进行。上午,省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马骏主讲量服康复工作,授课题目为《运用量服理念和方法指导残疾人康复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在量服指导下取得的成绩
    (一)量服理念在全省康复工作中发挥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基本形成。
    以“量服平台”数据为依据,完成项目设定、任务下达、监督管理、资金分配、效果评估等系列工作,切实落实了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的“一人一策”多元服务机制,在全省残联康复干部职工共同努力下,高质量的完成了各项康复工作。
    2014年8月,省财政厅组织相关部门随机抽取9个脑瘫项目执行地进行省级财政支出现场绩效评价,项目得分97.6分,家长满意度达100%,在省财政纳入绩效评价的100个项目中名列前茅。
    2015年,省财政厅又组织抽选社会第三方对脑瘫项目再次开展绩效评价,随机抽取11个脑瘫项目执行地区(3个市、11个县)进行现场绩效评价,平均得分90.31分,家长满意度100%,在今年省财政采取第三方评价的38个项目中名列第四,为群团和同类项目实施绩效评估争得了荣誉,为全省财政持续投入残疾人脑瘫康复项目长效保障机制打下了基础。
    (二)整合资源、协力发展有了较大突破。
    与省人社、省卫计委在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残疾人康复救助项目实施、组建康复专家队伍、残疾筛查、预防、康复知识宣传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一定成效。
    与省卫计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康复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的通知》,明确了合作的意义、合作的方式、合作的内容等一系列的问题。
    与省卫计委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0-6岁各类儿童残疾筛查工作的通知》,达到了全省、市、县分层次按时交换筛查出的疑似残疾人信息的目的,实现了责任明确,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帮助我们解决了残联缺乏专业人才、专业知识、专业设施设备导致残疾鉴定筛查难的问题,为残疾儿童康复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奠定基础。
    与卫计委联合下发一些指导性文件。
    (三)全省康复系统上下联动、统筹推进,工作的一致性有了提升,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工作效率稳步增长。
    通过采取一系列培训、督导、检查等方式和措施,全省残联康复系统干部、职工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大大增强,各类康复项目得以全面履行。
    2015年仅省级就举办各类康复业务培训班10余期,培训康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康复协调员1000余人次。出台系列智障,聋儿语训中心,脑瘫,辅具全覆盖试点项目等方案和标准,深入现场督促检查56 项次。全省残联康复系统干部网上督查27400项次。上下统一联动确保了任务的完成。
    (四)推动康复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康复技术服务能力有了一定提升,为康复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组织编印、下发了全省脑瘫康复机构建设标准,抽调专家组织实施全省脑瘫康复机构、聋儿康复机构、智力康复机构的自查和各项目定点机构的评估工作,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好的作法以通报的形式发出,为进一步明确机构规范标准化运行和管理起到有力地指导作用。
    总体感觉: 各康复项目从2012年以来,坚持以“量服”理念为指导,充分运用“量服”平台大数据,精准实施项目救助,做到救助目标、救助标准、救助措施、救助程序、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六个方面从严从实组织,高质高效地完成项目任务,项目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关注民生、服务民生带来的显著社会效益,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和受助对象及家庭的高度赞扬。
    以脑瘫机构评估发现的共性问题作一剖析,提示大家为进一步实施好康复项目提供借鉴,并希望高度重视和对照整改:
    ①部分残联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项目工作监管未完全到位。特别是对参与合作的定点机构项目执行应有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不到位。
    ②康复专业技术人才匮乏,难以保证服务质量。部分机构未按要求配足专业人员。如脑瘫康复定点机构市级应配备4人、县级配备2名专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大多数都没有达到。部分专业技术人才未参加过相关专业康复技术的培训,导致康复手段单一,无针对性。
    ③部分机构设施、设备亟待进一步完善。
    ④存在项目档案资料不全,档案资料中诊断证明、康复评估表、康复训练记录、康复时间等未按相关规定执行,存在不规范、不专业、记录不及时、乱涂乱改等现象。
    ⑤项目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对康复项目知晓度不够,患儿家长对项目救助内容、政策不了解,关心、关爱残疾儿童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
    (五)康复医保报销政策及公共财政投入康复项目取得了局部突破。
    部分市(州)、县(市、区)全面落实九项医疗康复项目的医保报销并扩面提标。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省各级共投入45644.384万元用于残疾人康复,749831人得到了康复医疗、功能训练和辅具适配。
    成都、攀枝花、德阳、宜宾、乐山、巴中、资阳、凉山、阿坝等市(州),把脑瘫、自闭症、智力、肢体、听力等各类残疾儿童康复和精神病、偏瘫、截瘫、截肢等重度残疾人康复以及非医疗的康复项目、残疾人辅具适配等纳入医保报销,或者进行专项补助。
    (六)康复项目采取了购买服务方式,为探索培育了助残社会组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向社会力量购买残疾人康复服务的意见》(川残办〔2015〕45号),并在全省智力残疾儿童救助项目上率先实施,受到中国残联和康复部领导肯定。
    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五大矛盾
    残疾人康复需求与康复服务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
    康复服务机构迅速增加和康复人才队伍极度匮乏的矛盾。
    康复服务数量不断加大与康复服务质量偏低的矛盾。
        康复仍然依靠短期项目支撑与长效机制建立困难的矛盾。
        康复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康复服务队伍专业服务能力偏低的矛盾。
    (二)六轻六重
    康复机构:重传统,轻创新;重建设,轻管理;重自有,轻整合;重硬件,轻软件;重硬件,轻软件;重项目,轻长效。
    (三)四大机遇
    1、党和国家对民生工程的重视程度空前高涨,投入大幅增加。
    2、“量服”的持续开展,为精准康复服务奠定了基础。
    3、县综合服务中心的全部建成,具备了开展好康复服务的必要条件。
    4、八一康复中心的发展,为引领和指导全省康复专业技术服务提供了支撑。
    三、下一步工作的安排与打算
    2016年康复工作指导思想:
    依托量服、精准发展
    整合资源、融合发展
    政策突破、助力发展
    规范机构、标准发展
    项目支撑、常态发展
    (一)紧紧抓住“量服”康复这个“牛鼻子”,努力实现康复服务的精准化。
    全省残联系统康复工作要进一步增强对“量服”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坚持不懈严格遵循“量服”理念和方法,抓牢量服“牛鼻子”,将“量服”康复落实到所有康复项目的各个环节,达到康复项目、责任主体、落实时间、资金数量、具体措施、服务效果等“六要素”的全域精准。
    要真正实现这个目标核心要在四个精准上下功夫:
    精准需求
    精准施策
    精准监督
    精准管理
    (二)以完善康复医疗保障制度为“突破口” ,推动更多的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实现“两个转化”。
    (三)以项目为“抓手 ”,确保每个项目精准实施。
    (四)以建设“互联网+残疾人三级康复服务体系”为契机,加强全省康复服务体系建设。
    1、互联网+残疾人三级康复服务体系项目
    2、通过“互联网+残疾人三级康复服务体系”,将省八一康复中心的核心科室与市(州)、县(市、区)三级康复机构、辅具适配机构、聋儿语训机构等实现互联互通,发挥省八一康复中心人才、技术、设施设备等资源作用和培训指导作用,全面提升市(州)、县(市、区)三级康复机构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强化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建立残疾人康复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服务体系。
    (五)以“典型”引路,培育、整合、规范社会组织,全面推进购买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
    全面总结购买智力残疾康复服务的经验,竖标杆、立典型,引领社会康复机构不断完善,整合全社会的康复资源,用项目带动,市场驱动为全面推进购买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奠定基础。
    注重抓好:
    一是本地康复社会组织的发掘引导。
    二是指导其规范化标准化服务。
    三是坚持以项目为纽带支持其发展。
    四是合作中始终把握好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四川省“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