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创新康复服务机制 提升康复救助效能——南充市残联“四个精准”推进实施残疾人康复项目
发布时间:2017-07-07     来源:

近年来,南充市残联充分认识到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坚持把残疾人康复服务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为残疾人提供“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为抓手,着力“四个精准”,不断创新康复服务举措,积极探索加强康复机构建设和康复服务规范化管理,不断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残疾人康复工作得到了各方面的充分肯定。
一、精准界定部门责任,建立健全康复救助体系
    为确保残疾人康复工作有效推进,南充市认真落实川残办〔2016〕109号文件精神,大力提高残疾人享受基本康复服务比例,及时制定了《南充市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2016−2020年)》。
    一是强化政府主导,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了市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市残联、市教体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卫生计生委、市扶贫移民局、市中医药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分工协作,职责明确,共同组织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各县(市、区)相关部门按照上述职责分工,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协调配合的相应工作机制。
    二是强化部门联动,建立协作指导体系。由各级残联牵头,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等有关部门配合,依托市中心医院、川北医学院等优势资源,组织成立由相关学科权威专家组成的分级专家技术指导组,负责制定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确定定点康复评估机构和康复服务机构复救助工,为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和成效评估提供技术支持。在南充市残疾人康复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各成员单位形成了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市残联加大对残疾儿童生活救助力度,每天为在训残疾儿童发放5元生活补助,并为在训儿童购买人身意外保险。2016年,共有8名儿童获得近10000元意外伤害补助,残疾儿童及家长直接受益;卫生部门和残联联合对全市有能力承担残疾人康复项目的医疗机构进行调研,筛选出一部分条件较好的康复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康复项目;组织基层卫生站开展对0−6岁残疾儿童的筛查、预防工作,并将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纳入社区卫生公共服务,2016年共筛查出残疾儿童1600名。目前,全市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率已达75%;市民政局在部分有条件的福利机构和社区服务机构中对100名残疾儿童实施康复项目,并把贫困残疾儿童家庭纳入低保;市教育局协调康复机构附近学校吸纳学龄儿童免费进入学校就读,确保康复与读书两不误;市人社、卫生等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将20大康复项目纳入城乡居民镇医疗保险保险范围,并提高脑瘫儿童医保报销比例5%;市财政局加大对脑瘫儿童康复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出台《南充市贫困家庭脑瘫儿童康复救助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严格监管项目经费,确保脑瘫儿童康复落到实处。
   三是强化社会参与,建立康复服务小组。每个村(社区)依托村(社区)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逐步配备一名社区康复协调员,组成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小组,全面开展康复服务。为营造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支持残疾人康复的良好氛围,全市残联系统积极利用国际残疾人日、全国助残日、全国爱耳日、“六一”国际儿童节等重大节日,开展白内障、脑瘫、智力残疾等康复的宣传活动,激发社会群众关心、理解、支持康复工作的热情,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我市残疾人康复项目的实施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助残组织及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8支助残队伍、500余名志愿者进驻机构与家长、在训儿童亲情联动。市莲池幼儿园与市康复中心开展“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石油大学志愿者长期对市残联庇护工厂学员开展心里咨询和辅导。“政府主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康复工作体系日益完善。近五年来,全市共完成聋儿语训178人,安装人工耳蜗77人,实施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330人,智障儿童康复救助1500人,脑瘫儿童康复救助2050人,精神病康复救助9140人,白内障复明手术15045例,装配假肢544具,配发辅助器具73018人。所有项目实施有效率均达到90%以上,家长满意度达到98%以上,切实减轻了残疾人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二、精准选定服务载体,整合利用社会康复资源
   近年来,为强化项目实施保障,南充市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医院、残联康复中心、社区卫生站、社会康复机构等资源实施残疾人康复项目,积极探索康复机构运行新模式。
    一是采取定点委托或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确定康复机构。定点委托方式执行的任务,由各县(市、区)残联在年初自行选择符合要求的定点服务机构,签定责任书进行委托训练,并报市残联备案。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方式执行的任务,以县(市、区)残联为购买主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确定社会化服务机构作为承接主体。2015年,南充市率先通过政府公开招标确定南充阳光儿童康复中心为全市智障儿童康复项目服务机构,其规范化运作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肯定。
    二是签订协议规范收费行为。2013年市残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重点康复项目和规范管理康复机构的意见》,对各县(市、区)残联如何实施好重点康复项目,每个项目如何进行康复费用结算,康复机构如何操作、通过康复项目的实施达到什么效果等进行了详细明确的规定,为各类康复机构的高效合作奠定了基础。
    三是推进康复服务网络建设。全市残联系统采取自建康复中心、购买社会服务、建立社区康复站等方式,构建全市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康复机构蓬勃发展。现已建成市、县残疾人康复中心10个,社会康复服务机构26个。其中:儿童康复专业机构15个(含助听器服务机构1个,脑瘫、智障、孤独症儿童机构14个)、成人康复专业机构12个(含假肢装配站1个、白内障定点服务机构5个、精神病救助定点服务机构6个)。康复机构面积由3300平方米扩展到近10万平方米。康复机构遍布各地,确保为残疾人提供就近、就便康复服务。同时,积极搭建低投入、广覆盖的残疾人康复服务平台。各地残联选择具备条件的社区和医疗、康复机构建立社区残疾人康复示范站(点)98个,配备康复(指导)员203名;建立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站10个,发放轮椅、矫形器、拐杖、自助具等辅助器具73018台(件)。市残联扶贫帮扶点蓬安县龙蚕镇一碗水村筹资6万元,利用闲置办公房,聘请村卫生员担任康复指导员,开办了近100平方米的村级康复训练点,购置康复健身器械近10台,每天为该村残疾人和村民提供康复健身训练20余人次,免费为贫困残疾人发放用品用具。
    四是细化康复服务项目。市残联在充分调研各地实施康复项目情况的基础上,对项目训练时间、经费标准、服务内容等进行细化,并明确中、省残联实施项目市、县两级残联配套服务金额。如脑瘫、智障、孤独症项目,中、省残联均规定训练时间半年,市残联本着提升残疾人康复效果原则,明确规定训练时间为一年,项目经费在中、省残联补助的基础上,不足部分由市、县两级残联各自配套50%解决。
三、精准提升服务能力,深入开展康复业务培训
    坚持把提升残疾人康复人员技术水平、强化残疾人康复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实抓好。各级残联将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工作纳入残疾人事业发展计划,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
    一是加强对康复工作管理人员的培训。以残疾人康复工作方针政策、实用残疾康复业务管理技能和残疾康复业务基础知识为重点,加强对康复工作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从2011年至今,市残联每年都分批次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参加中、省残联业务培训、进修学习、学术研讨等活动,先后组织康复机构负责人、技术骨干到中残联康复中心、省“八一”康复服务中心等单位参观交流学习。外训人员累计达100人次。
    二是加强对康复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以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培养为重点,加强实用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不断提高规范执业水平和指导基层业务的能力。市残联先后邀请中残联社会服务指导中心冯艳霞、陈夏尧主任,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许家诚、西南联合大学周巧以及原省“八一”康复中心李红霞教授,成都武侯区善工家园助残中心主任胡斌等外地知名专家学者为全市康复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深入康复机构进行观摩教学,对儿童康复效果进行现场评估。今年初,市残联制定了“1000名残疾儿童、1000名家长、100名师资培训计划”,现已完成100名智障儿童康复师为期8天的专业培训。与香港复康会四川分会康复指导中心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对全市儿童康复机构和社区康复站建设进行常态化的技术培训和指导。近年来,市残联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康复工作推进会,并多次邀请专家学者以及所有合作的康复机构负责人、技术骨干召开康复工作座谈会,对康复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进行研讨,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切实加以整改和实施。
   三是加强对残疾人亲属实用技能培训。以普及重度残疾人护理技能,脑瘫、智障、孤独症儿童康复知识和实用、易行、便于残疾人家庭掌握的康复方法为重点,培养残疾人亲属直接对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的能力、日常护理的能力和营养配餐的能力等。近五年来,全市依托南充卫校共举办各类培训20余期,培训亲属3000余名。通过培训,普遍提高了康复工作者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提升了精准康复服务的水平,培养出一大批康复管理骨干及专业人员,全面承担起全市残疾人康复任务,促进了康复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川省“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