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残疾人联合会、四川大学出版社、四川经济日报社主办的残疾人作家杨嘉利作品研讨会在成都举行。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教授李后强主持会议。
四川省残联理事长毛大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明泉,四川省作协副主席伍立杨,四川省残联副理事长杨志远,省社科院副院长姚乐野,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助理、四川日报专职编委姜明,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陈海泉,四川大学出版社社长王军,四川经济日报社总编辑李银昭等省社科院、省作协、省残联以及川大出版社相关领导出席会议。
研讨会上,21位与会专家、学者、嘉宾和《重生门》中写到的人物代表进行了发言。
李银昭在致辞中表示,经历了无数的酷暑和严寒,穿越了太多的荆棘和险滩,杨嘉利带着他的《青春雨季》《彼岸花》《重生门》等一本又一本心灵之书,实现了生命的绽放。杨嘉利微小的生命,几十年的经历,以及他在路上前行的背影,都是在对人生意义,对生命价值作进一步的更新的诠释。
李明泉谈到,杨嘉利的故事有很多值得讨论、研究、评论的地方。《重生门》这本书,把许多寻常文章里看不见的编辑、记者推向了前台,让读者发现,原来四川有那么多优秀、充满爱心、善意、人情的媒体人在帮助着弱势群体。同时,这本书写作风格和语言很特点,从小细节入手,语言的表达能力、雕塑性、形象性、感染性很具有自己的风格,这种创作方式值得很多作家学习。
陈海泉认为,杨嘉利,虽然身体残疾,但他活得更有张力,他没有成为家庭的拖累,而是成为了家庭的支柱。作为一个残疾人,更是积极的帮助特困生。在人格方面,他更强大,生命方面,他更顽强,精彩度上,他更绽放。陈海泉表示,“杨嘉利之于我,就是一面镜子,让我时不时红红脸,出出汗,审视自己还有哪些阴暗的角落和不够完善的地方,也像鞭子,让我时刻不敢松懈。”
姜明认为,杨嘉利将与新朋旧友的交往悉数写入自己的书,对于散文写作有一定的开创性,同时,也体现了一种胆量。琐碎的内容很难写,但这种搜集很有价值。内容而言,体现了向上向善的精神,对世界充满善意的表达,文风很朴素,不卖弄,值得品读。
伍立杨表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杨嘉利的书中表现出的社会价值,需要加深传播力和影响力。《重生门》打开了另外一扇别致的、具有表现力的艺术之门,值得我们细细品读、鉴赏、传播。
王军表示,嘉利老师身残志坚,四十多年来,克服万重困难,坚持写作,笔耕不辍,成了一名受人尊重的作家。“我想,嘉利老师成功虽得益于这个时代,得益于大家关心和支持,但最重要的,还是缘于他自身四十多年不懈个人努力。”王军表示,嘉利老师用心收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传达的是满满的正能量,让人感受到人间处处充满爱,这就是文学作品魅力所在。弘扬正能量,传承优秀文化是出版者重要使命,今后,期待更多的类似《重生门》优秀感人作品出版,期待嘉利老师还有更好的作品问世。
研讨会上,还有不少杨嘉利《重生门》一书中提及的人物以及其多年好友都来到了现场,并对杨嘉利的文学以及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人都可以成才,任何人都可以为社会做贡献。”李后强总结发言时表示,细致阅读杨嘉利的作品,可以产生几点启示,包括人的社会贡献主要在思想。人的一生能留下的不是官位和财富,而是思想和人格。在当今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时代,无人化、机器人代替了许多体力,身体弱势,但可以是思想强势;美就是不完整。物理学和美学表明,美=对称+破缺,一般是95%左右对称、5%左右残缺。真正的美或者漂亮是不完整的,是有细微缺陷的;对残缺的尊重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每个人都是程度不同的残疾人,如脑残、心残。对残疾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尊重残疾是社会的底线和良心,也是文明程度的体现;写作是残疾人实现自身价值的捷径。在所以途径中,文学道路阻力最小,对物质要求最少,对生产关系依赖最低,手上有笔,桌上有机,网上有路;社会关怀是残疾人的温室。同样工作质量,残疾人比正常人要付出更多。残疾人的生存、生活和成长,需要社会的理解和帮助,残联、民政、作协、媒体等都是亲人和家庭。要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让残疾人生活更有尊严,更为体面,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