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中国残疾人》杂志:精准扶贫在凉山——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扶贫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17-10-09     来源:《中国残疾人》杂志

目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全面突破的关键阶段,而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同时也是全国14 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这里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长期落后于内地发达地区。然而,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持续深入,凉山的贫困人口逐渐减少,贫困面貌整体有了很大的改善。不久前,记者前往凉山州的盐源县对当地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调研采访,希望以此为样本为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更多的经验与借鉴。

 

/ _ 《中国残疾人》记者 罗淑敏

 

扶贫服务 做到“一人一策”

 

    实现脱贫目标,首先要精准到人。为了将扶贫工作落实好,凉山以“量体裁衣”式服务为中心,针对残疾人的实际需求,为每名残疾人量身定制了“一人一策”的发展方案和帮扶方案,确保各项政策和脱贫扶贫项目真正落实到每一位有需求的残疾人身上。

 

    在经历了近5 个小时的山路颠簸后,我们终于到了盐源县长柏乡扶马村。在扶马村,凉山州指派的扶马村“第一书记”王斌介绍说,扶马村地处海拔2500米的二半山,土地贫瘠,管辖着9 个村民小组,有176 户。由于当地只有山地,所以只能以种植玉米、土豆等经济作物为主。加上缺少发展资金、贫困户大部分文化低学历低,没有一技之长等,这一系列原因导致了当地的贫困状况格外严重。

 

    凉山州残联得知情况后,将扶马村作为重点帮扶村。为准确了解村里贫困残疾人的需求和真实信息,残联干部首先入户调研,了解残疾人家庭的基本生活情况,将信息填写在“量体裁衣”服务卡中,并录入到四川省联网的“量服”信息平台中。然后根据需求,为每个残疾人制定方案,提供基本医疗救助、康复、教育等服务。此外,“第一书记”还会与村委班子一起了解村里残疾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然后对该村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和急需解决的困难进行了重点分析,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虽然实施这样的“一人一策”的服务机制非常需要耐心和与时间工作,但是效果非常显著,据统计,仅2015 年,县残联就为各类残疾人提供“量体裁衣”式服务92000 多次, 其中, 为3125名重度残疾人提供护理补贴,为6948 名困难残疾人提供生活补贴,为330 名残疾人开展农村种植养殖适用技能培训,完成2000名城乡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目标。

 

夯实制度 兜底保障民生

 

    在实施“一人一策”的服务工作中,盐源县残联发现,解决贫困残疾人脱贫的首要问题是给予他们更多的兜底保障。因此他们首先从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和残疾人扶贫对象补贴制度入手,根据政策施行了一系列惠民措施。

目前,全县农村持证的一、二级重度残疾人全部免交新型农村合作养老保险;纳入农村低保和“五保”的残疾人全部免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贫困残疾人已基本纳入城乡低保范围。同时, 县残联还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优先享受国家扶贫开发和惠农政策,做好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盐源县残联对长柏乡和扶马村174 位贫困重度残疾人给予了“重度护理补贴”,属于一级残疾的73 人每人每年可获得960 元补贴,二级残疾的有101 人,每人每年可获得600 元的补贴。

 

此外,盐源县残联还把重点放在了“阳光家园计划”上,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一年内就完成了1000 名重度残疾人的居家托养任务,解决了他们的生活护理补贴问题。盐源县还计划逐年递增补贴人数,争取5 年内做到“阳光家园计划”重度残疾人居家托养全覆盖。

 

因地制宜 发展优势产业

 

    脱贫只靠政策保障兜底是不够的,要使残疾人稳定脱贫,激发其内生动力是关键所在,对此盐源县因地制宜地扶持贫困残疾人发展种养殖业,鼓励残疾人通过自身劳动脱贫致富。

 

    盐源县地处盆地,冬春干旱,夏秋雨量集中,日照充足,特别适合种植各类果木。在找到本地区发展优势后,盐源县残联组织当地农村残疾人进行种植、养殖技能培训,并引导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种植了一系列苹果、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木。

而且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为帮助贫困残疾人创业脱贫,残联不仅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更鼓励残疾人就近就地发展。在盐源镇干海乡滑泥村,我们见到了残疾人韩国学,他是一名肢体三级残疾人,从小家境贫寒,两个兄弟也都是残疾人。2014 年,残联为他家提供了“量体裁衣”式服务,乡残联为他办理了农村低保、鼓励他参加农村残疾人种植养殖技能培训班,并引导他发展农村家庭养殖业,并为他们三兄弟提供了居家灵活就业发展资金。在州、县、乡各级残联的帮助下,他在家建立了家庭养殖农场,通过生猪、土鸡养殖,现在的韩国学已经成为凉山州就业创业的示范户典型。

 

走访慰问 解决生活难题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在盐源县残联,走访慰问贫困残疾人已经成了这里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也成为了他们帮扶贫困残疾人的重要手段。每到春节、彝族年、助残日等重大节日,或者“温暖万家行” “走基层”和“挂、包、帮”、民情大调查等活动的时候,残联都会动员社会各界主动下到乡村,为贫困残疾人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特别像“挂、包、帮”活动,更是与扶贫工作紧密相联,所谓“挂、包、帮”,即“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开展活动期间,残联会深入到帮扶村,开展“挂、包、帮”和精准扶贫工作。例如,在帮扶的博大乡红岩子村,州残联选派“第一书记”在这里挂职,县残联干部职工则与52 户贫困户结成对子,建立台账,帮助村两委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协调解决贫困村的难点问题,争取项目资金,解决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贫困户的产业发展问题。

 

多措并举 推进扶贫工作

 

采访中,我们也看到,当地的扶贫工作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困难。盐源县残联理事长金光明告诉我们,当前在扶贫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扶贫资金不足的问题。在农村,残疾人作为特别需要扶助的群体,首先成为扶贫帮扶的对象,政府非常关注,也给予了许多保障制度和补贴,但是残疾人还有住房、无障碍环境建设等许多与生活相关的问题仍没解决,都需要资金支持。目前,盐源县残疾人的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资金投入没能实现对贫困残疾人的全覆盖,扶贫力度显然不足。

 

但是,他也表示,盐源县有信心做好扶贫工作,通过“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深入推进“智慧量服”的培训工作,巩固提高扶贫基地的作用,增强残疾人脱贫致富能力,为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发展生产项目打好基础。同时,积极探索基地扶贫新项目,以更多样的扶贫方式适应更多残疾人的需求,将来还会与更多的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合作,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残疾人扶贫工作。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量体裁衣”式服务已经成为四川省做好残疾人工作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盐源县的扶贫工作正是在依托 “量体裁衣”式服务的基础上,根据实地情况,找出了适合当地的脱贫办法。通过几天的走访,我们看到了凉山州盐源县残联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探索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凉山的残联人对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的信和决心,而这也更让我们相信,在政府的支持和各级残联的共同努力下,让更多贫困残疾人脱贫,实现共同奔小康的目标,已经为时不远……

四川省“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