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四川劳动保障杂志:一个都不能少——聚焦四川省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
发布时间:2018-07-18     来源:四川劳动保障杂志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其中,残疾人既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受益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残疾人是特殊困难群体,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

  没有残疾人的小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而残疾人奔小康的关键就是千方百计促进残疾人及其家庭就业增收,这也是让残疾人有更大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关键一步。

  “不让一个残疾人掉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相关政策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推动下,残疾人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形成了残疾人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自主就业创业、辅助性就业等多种就业形态。截至2017年底,全国城乡已有942.1万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在四川,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着力帮助89.3万残疾人就业。在各级残联和专业助残组织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被引导走出家门,实现了就业梦想。

  今年5月20日是第28个“全国助残日”,把活动主题锁定为“助残就业,圆梦小康”。借此,本刊特与四川省残联合作推出本期策划,聚焦我省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营造助残爱残的良好氛围,让更多人了解助残事业不仅是公益事业更是社会事业,残疾人不是不行,只是不便;残疾人不是不行,只是缺少机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小康路上,我们要与残疾人共奋进。我们期待着,全社会共同携手,给他们机会,给他们舞台,共同为他们撑起就业创业的蓝天!

  【观察·助残】四川积极落实就业政策,为残疾人提供了“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就业服务及资源支持,引导他们勇敢走出家门,实现自我价值。

  走出家门,收获蓝天

  助残事业不仅是公益事业,更是社会事业。近年来,为促进残疾人就业奔康,四川紧紧围绕全省残疾人就业工作重点,积极落实就业政策,以技能提升培训促就业,开展特色项目稳就业,帮助残疾人拥有一技之长,并通过自身的劳动去获取阳光的收入,真正实现有尊严地生活,也为我省助残事业的发展开启了新篇章。

  【服务外包培训】以一技之长赢得尊重

  位于成都市温江区的四川省残疾人服务外包就业(实训)基地里,有一群残疾人在这里培训、工作、生活。

  四川省残疾人服务外包就业(实训)基地由省残联、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服务外包学院及诚信佰合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培训就业岗位主要有114客服、10086客服、银行保险客服、金融理财客服、阿里云客服等,构建起了“培训+就业”长效机制。学员在此能享受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一站式服务。培训合格者只要愿意都可以留在基地就业,每期培训合格率均在85%-90%之间。

  向亚东因小儿麻痹症落下终生残疾。2014年,他从巴中市残联了解到实训基地的情况,“听说只要培训合格,都可以留下就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亚东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温江,接受了为期3个月的免费培训。“一开始是心理辅导,随后是普通话、计算机、高效沟通和客户服务与异议处理等培训。”在短短3个月培训期内,向亚东不仅掌握客服沟通技能,也找到新的生活目标。由于学习突出,他顺利留在基地成为一名电话客服人员。4年过去,如今他的身份已从一名普通话务员变成了一名现场管理员,平日里还会为新到基地的学员授课,学员们则亲切的叫他一声“向老师”。

  “我们不是不行,只是不便。”坐在格子间接起电话是向亚东最自信的时候。每当这时,他都会暂时忘记身体上的缺陷,专心致志地为电话另一端的客户提供服务。他坦言,以前从未想过能走出家门,凭自己的能力生存下去。但在实训基地的这些年里,逐渐意识到“残疾人要自立,务必先要自强、自信,自强就需要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不断坚持学习提升自我。无需自怨自艾,即使身体可能存在缺陷,但人的心灵不能有缺陷。”向亚东对目前的生活状态很是满意,除了生活、工作无忧之外,每个月还能拿到3000元左右的工资。他说今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帮助更多向他一样的残疾人朋友走上工作岗位。据基地负责人陈智介绍,为了丰富就业岗位,基地还安置了部分学员在行政、人力资源、技术支持等岗位就业,并为学员提供了良好的晋升平台。不仅如此,基地还会不定期组织外出旅游等集体活动,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甚至一些学员在这里结交朋友、恋爱结婚。“通过打造涵盖就业、培训、生活服务等为一体的残疾人移动服务平台,能真正让像向亚东这样的残疾人因工作而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据了解,基地自揭牌运行以来,已累计培训残疾人1000余人次,实现就业800多人。其中先后基地就业近400人。

  【开发适残岗位】用精准服务点亮心灯

  “我今年35岁,一只手落残,可能不太适合今天招聘的岗位。”“没关系,我们公司有很多岗位,你这样的情况,可以安排做后勤工作。”这段暖心的对话发生在一场残疾人专场招聘会上,企业人事经理热心地向求职者介绍公司情况。

  这样的招聘会,成都启航助残公益服务中心每月都会组织2至3次。

  据悉,为了有效地满足了残疾人的就业愿望及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搭建起用人单位与残疾人的双向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残疾人更好更快实现上岗就业,成都启航助残公益服务中心与青羊区残联共同打造了全国首家专注于为残疾人创新、创业、就业提供公益服务的众创空间。众创空间负责人任易表示:“众创空间通过开展‘创业就业门诊’,邀请职业导师来现场为残友提供咨询问诊服务,帮助那些找不到机会、失去信心的残疾人在工作和创造中赢得尊严、点亮心灯。”自2015年12月逐梦(残疾人)众创空间成立以来,许多残疾人通过职业培训,走上了致富路,陈再英就是其中之一。早年的一次意外导致她失去左臂,落下肢体二级残疾。坚强的她于2006年开始学习蜀绣自力更生,虽然作品出了不少,却始终没有见到效益。“陈再英面临的困难,也发生在其他残疾人身上。残疾人创业最大的痛点是销售问题。特别是大量的残疾人是个体创业者,其产品在设计、包装、规模、定价等方面都无法与市场同类产品竞争。”任易在帮扶过程中接触过不少从事传统手工艺的残疾人,她发现产品创新无力、销售渠道不畅、市场反应速度慢等瓶颈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些独立自强的折翼天使们。为推动残疾人手工艺品销售,助力他们脱贫奔康,中心在省残联的指导和支持下,于2017年策划发起了“四川省首届残疾人展能节‘精准对接 助残脱贫’残疾人手工艺品大赛暨展销洽谈会”。活动历时4个月,吸引了全省近500名残疾人参与,通过集中展销来拓宽销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陈再英正是通过此次活动,找到了自己的发展之路。如今,她一边用右手跳着“针尖上的舞蹈”,一边义务指导蜀绣爱好者。她说:“这让我感到开心和快乐!”提升服务残疾人就业的质量和精准度正是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关键。截至2017年底,逐梦(残疾人)众创空间通过开展残疾人培训活动累计培训1587人次;举办“一对一”小型就业推介活动26场;与成都市315家企业建立残疾人就业输送合作意向,提供适残工作岗位3000余个;与多家优质企业联合打造集中就业示范基地;开发100多家创业资源渠道,扶持残疾人创业近200人……“我们将继续挖掘、培养、提升并创造各种机会,充分发挥残疾人具有的特殊优势才能,引导企业和残疾人从安置就业到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的转变,开发、联合各渠道社会资源共同助力残疾人双创事业。”任易说。

  【陪护辅导上岗】搭建融入社会的桥梁

  “蛋糕,要尝尝吗?”在成都武侯区武晋路的“第二人生”咖啡馆里,蛋糕制作师小岳正熟练地向顾客推销自己制作的蛋糕。那名顾客或许不会想到,小岳竟是一个仅仅经过2个月庇护性就业实训的自闭症患者。

  “这个公益咖啡馆就是我们精心打造的辅助性就业项目之一。”武侯区善工家园助残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据了解,该中心是四川助残领域的5A级的专业助残社会组织,主要为3-59岁的脑瘫、智障、自闭症等智力及发展性障碍人士提供“从小到老”式的生涯转衔支持服务,搭建起了他们融入社会的桥梁。在开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工作中,中心积极打造了蜗牛公益超市、善工坊社会企业、智力残疾人种养殖技术培训基地等多个辅助性就业项目。“智力、精神残疾人往往难以通过一般途径实现常规就业,需要通过单一、重复性强的劳动,并配以生活能力训练、技能训练等,助其获得职业技能、逐步融入社会。”该负责人表示,他们为此打造了以“第二人生”为品牌的庇护性就业扶持模式,为智力、精神残疾人提供店长、咖啡师、服务员等就业实训,训练合格后即可实现这几类岗位的就业。由于智力、精神残疾人大多有社会心理障碍,在类似工作场所的动态环境下很难与陌生人实现有效交流,中心的老师还充当起了就业辅导员的角色,陪护就业,帮助其融入环境。比如自闭症患者小志,经中心系统培训后与一家财产保险公司签订了用工合同,从事档案管理工作。但他一开始并不能单独上岗,而是需要就业辅导员带领上岗。“第一个月,有老师天天陪他上班,进行密集辅导;第二个月是每周去一次;第三个月后是每月去一次。”中心负责人介绍说,“以后他完全独立上岗,我们还会通过电话跟踪,了解他的工作情况。”截至目前,中心已培训辅导了数十名残疾人进入餐饮、保险等行业。中心负责人表示:“这不仅帮助残疾人提升了就业能力和自信心,又能提高全社会特别是用工单位对残疾人的认知度和接纳度,为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营造出了良好的氛围。”

  【面孔·就业】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残疾人就业是其实现小康重要且必要的途径和基础。

  工作让残疾人更有尊严

  对残疾人而言,相比社会各界的关爱帮扶,让他们能和健全人一样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丰衣足食,更为他们所看重,因为这能让他们更有尊严地活着,更好地体现自己“不残缺”的人生价值。

  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在工作中挥洒无悔青春的残疾人。这些真实而充满正能量的面孔,不仅向我们展现了全省600多万残疾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为促进残疾人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所做出的努力。随着就业渠道的不断拓宽,我们有理由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勇敢地走向社会,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双手点亮精彩人生。

  面孔之【灵活就业】张伟:把皮雕卖到欧美去

  一把旋转刻刀,一块皮革原料,再附上一些印花工具,随着刀尖在皮革上刻划、敲击、推拉、挤压,凹凸不平、深浅不一的精美图案慢慢呈现出来,接着将原料加工成钱包、皮带或其他物品,一件充满艺术韵味的皮雕作品便诞生了——41岁的张伟正是遵循着这一工艺流程,制出了成百上千个精美绝伦的皮雕工艺品,也为自己“制”出了一个灿烂未来。

  张伟是一名残疾人。他在4岁时被查出患有重症肌无力,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手脚也不灵活。正是从那时起,他知道自己与其他人不一样,也明白“因为身体残缺,想要成功就要比正常人付出更多”。他早年外出学习家电维修技术,学成之后回老家开办了一个家电维修点,日子过得有些艰辛。

  2008年“5·12”地震后,绵竹建起了残疾人康复中心。为了帮助残疾人就业,中心经常开展残疾人就业生计培训。2012年,张伟无意获悉这一情况,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走进了康复中心。在老师的指点下,他第一次接触到皮雕技艺,被那些精美的皮雕作品深深吸引了。不过,这项技艺需要双手灵活,而对于张伟来说,有着不小的难度。“有困难就去克服。”基础底子弱,就从简单的学习;手脚不灵活,就增加练习量……最终,一起参加培训的6名学员,只有他顽强坚持了下来。在残联及“折翼天使”平台的帮助下,他经过几年摸索磨炼,很快就能熟练地制作出钱包、皮带、挂件等精美皮具。随着顾客需求的多样化,他开始想办法增加皮雕产品种类。“绵竹是年画之乡,为何不将年画融进你的皮雕呢?”2014年,在深圳的一次残疾人交流活动上,有人一语点醒了张伟。说干就干。那段时间里,张伟脑子里每天想的都是样式、皮料……由于皮料不同于其他材质,表面光滑,每一次下刀都必须事先精心设计,一旦刀线稍有错误,整张皮料将报废。“前前后后报废的皮料大概有几千张。”张伟说。历时1个多月,首幅皮雕年画出炉。相较于利用宣纸上色体现立体感的纸质年画,皮雕年画利用皮料本身特有的厚度,运用雕刻手法使年画呈现不同层次的凹凸感,从观赏角度而言也更加立体。技术难题攻克后,市场也给张伟带来了好消息——首批投入市场的皮雕年画受到顾客的热烈欢迎。目前,张伟的作品不仅受到国内客户的青睐,还远销美国、法国。同时,带动了周边人就业。“现在我们团队有7个人了,去年也有10多万元收入。”张伟说,除去工资等,虽然赚的钱并不多,但相信会越来越好。接下来,他还会找一些工人扩大生产,同时创新皮雕产品。

  面孔之【贫困人员就业】朱志刚:从领低保到交个税

  一天早上,朱志刚吃过早饭,准正备去工作。这时他收到了一条工资提示信息,点开手机查看,上面的数字让他惊喜不已——足足有7000元。这是他自去年3月到四川省残疾人服务外包就业(实训)基地工作以来拿到的最高月薪。再三确认后,朱志刚咧嘴笑了,也顾不上腿脚不便,滑动轮椅向办公区移去,要将这好消息告诉其他同事。在四川省残疾人服务外包就业(实训)基地里,有许多和朱志刚一样的残疾人在此工作、生活。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梦想——用自己的劳动创造未来。“你好,这里是114查号平台。”这是朱志刚每天的开场白,每当说出口时,他就会忘记身体遭遇的不幸,全心全意为电话线另一端的客户提供最真诚的服务。

  然而,一年多以前,朱志刚的生活却完全是另一幅画面。自18岁因意外落残后,朱志刚已和社会隔绝了15年。“很悲观,总想着尽早结束一切。”在落残初期,朱志刚“整个人都垮了”。由于后续治疗花费了高昂的医药费,他与家人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

  要强的朱志刚也曾试图改变困局。2010年左右,他在新津县残联的帮助下联系了一家电子公司,寻了一份手上活计。在前期电话沟通时,双方初步了解了情况后,都比较满意,并约定了面试时间。面试当天,朱志刚还特意穿上新衣服试图给面试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然而,当对方见到坐在轮椅上的他时,态度陡然转变,留下一句“稍后再联系你”便不了了之。

  “也怪自己,电话中只说了自己行动不便,没有讲明坐轮椅。”面试失败对朱志刚的打击非常大。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拒绝与外界沟通。浑浑噩噩又过了几年,直到2017年初,他听说四川省残疾人服务外包就业(实训)基地的相关信息后,才惊觉“自己应该去干点有意义的事情”。

  前3个月的培训就让朱志刚吃尽了苦头。“每天都要上课,还要做大量的语言练习。”他笑言,“培训期间说过的话,比过去15年说的都多。”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基地,朱志刚不仅学到了一门工作技能,还交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来自不一样的地方,因不一样的原因落残,但在这里,大家相互扶持相互帮助也共同进步。

  工作给朱志刚带来的最直观的变化是从“领低保”变成了“缴个税”。他说:“停领低保,是要把帮助留给更需要的人;缴纳个税,是因为自己有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这让他感受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很有成就感。如今的朱志刚早已没了当年的消极心态,他憧憬着,“多存钱,以后回老家做个小生意养老”。

  面孔之【辅助性就业】张莎莎:要自己买漂亮衣服

  初次见到张莎莎的人都会说“这是一个漂亮的姑娘”。白净的脸上,一双明净的眼睛忽闪忽闪地眨着。与人说话时,她总是睁着大大的眼睛注视着说话人,显得单纯而美好,看不出与常人有何不同。只是,当她说话时,脸上的肌肉总是不受控制的牵动,此时才会有一丝异样的表现。因为身体原因,已经23岁的张莎莎几乎从未离开过家人的视线,也从未进入社会工作过。

  虽然身体不便,但张莎莎始终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她渴望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2016年,她终于获得家人同意,接受了成都市武侯区善工家园助残中心开展的“辅助性就业培训”,为步入社会做准备。

  经过半年的营业员岗位技能训练、职场规则、人际沟通等工作人格训练等培训,张莎莎正式到“武侯区蜗牛公益超市”红旗连锁一家门市上岗了,负责货物整理。

  早上8点,张莎莎独自一人从家里出发,乘坐两站公交车来到善工家园。在就业辅导老师徐兴慧的带领下,张莎莎和其他3名与她一样的“同事”前往附近的两家超市。到达自己工作的超市后,张莎莎轻车熟路地来到里间换上工作服,随后开始巡场。每一天,她都会在超市里来回巡视数十圈,并及时添补货物。

  “请问牛奶在哪里?”这天,就在张莎莎整理货物时,一名顾客上前询问。这算是张莎莎第一次与顾客打交道,难免紧张,她深吸一口气:“你要什么牛奶,我帮你拿吧!”一句话说出口,她惊喜地发现,原来主动开口并不难。顾客告诉她要买一箱牛奶送给小朋友。张莎莎想了想,拿起一盒儿童牛奶,介绍说这种牛奶营养丰富、味道好,适合小朋友。最终,顾客接受了她的建议。站在一旁的徐兴慧目睹了一切,中午休息时,她特意买了冰激凌送给张莎莎,“以资鼓励”。

  如今,工作认真的张莎莎已经攒了不少的钱。当别人问她存钱干什么时,她总是会认真地回答:“买衣服、买裙子、买手机……”那一刻,你看不出她和其他年轻女孩有什么两样。

  【特写·创业】

  挣脱命运的枷锁,她笑对人生的苦难。她叫潘远香,一位身体难直立,灵魂却高高站立起来的女性。她用行动告诉所有人:只要努力,残疾人也有创业的春天。

  用双手“走”出创业路

  “病痛击不垮她的身体,大火夺不走她的信念。历尽磨难矢志不渝,她让很多人自愧不如,弯下去的是身躯,挺起来的是脊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2017年第七届CCTV三农创业致富榜样颁奖盛典中“执着精神”奖的颁奖词。获此殊荣的创业者是整个颁奖盛典上年销售额最低的一位,但却赢得了现场观众的全体起立致敬。

  她叫潘远香,一名来自宜宾市屏山县的普通农村女性。但她又与别人都不一样——由于双腿瘫痪,她每天只能双手穿上拖鞋,四肢着地,匍匐前行。而她就靠着这双手“走”出了一条创业路,用自己的执着赢得了人生的尊严。

  实现创业获新生

  “从小到大我走到哪儿回头率都比较高,不为别的,而是因为我‘走路’姿势跟别人不一样。”1980年出生的潘远香,年幼时因病误诊导致双下肢瘫痪,从3岁起就只能终日坐在箩筐里,本应美好的童年黯淡无光。5岁时,家中发生火灾,当时只有潘远香一个人在家里,她硬是靠双手奋力爬了出去,死里逃生。从那天起,潘远香就学会了用双手“走路”。“经过这件事,我觉得自己不是废人。我开始念书,一路‘爬’到了高中,‘爬’到县城搞装修,‘爬’出了人生第一桶金。”潘远香23岁时,就独自前往城市闯荡。她乞讨、打工、上学、工作,拿着攒到的第一桶金开始了第一次创业。她养鸡养鸭,最终却遭遇禽流感,血本无归。但这些困难和挫折没有压垮潘远香。她无意中听人说老家屏山县在发展畜牧业,政府对残疾人在补助或政策支持方面有特别多的好处。于是在2012年,她决定回老家养牛。然而,亲朋好友没一个看好她。有的说你这样爬能干出什么事儿,在家好好呆着就行了。甚至有人说:“正常人能站着走,你现在是爬着走。要是生意失败,可能你连爬着走都困难了。”但潘远香偏不信这个邪,就算爬,也要爬出自己的路。“虽然我的身体残疾,但头脑正常,别人能做的,我通过努力也可以做到!”2013年初,潘远香凑了40万元,从辽宁买回42头牛建起了养殖场。为了节省成本,她自己买材料、建厂房、住牛场,和工人一起劳动……然而,由于牛的选种不对、称重不准,加上被中间人吃了差价,最终把牛卖出后只是收回了本钱。潘远香反思之后,又四处请教养牛行家,考察肉牛产业现状。她先后“爬”到云南、内蒙古、山东、辽宁,只为引进优良品种;她与牛贩们周旋、讨价还价,甚至半夜悄悄起床,“爬”去偏远的乡下,找养牛农户学习经验。2014年初,潘远香又凑了70多万元买了83头架子牛回来,建起了屏山县犇犇肉牛养殖场。这一次,她成功了,当年的销售额就达到了200多万元。

  “人生之路坎坷不平,上天为你关闭了一扇门,自然也会为你开启另一扇窗。”养牛的成功让潘远香坚信,只要敢拼、敢想、敢干,不管身体怎样,梦想总能实现。

  “娘家人”扶上致富路

  2015年,以潘远香为原型拍摄的微电影《远山牧草香》获得了全国“讲好残疾人就业创业故事”微电影大赛二等奖,并在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播出,让她一下成了当地的名人。面对记者的采访,潘远香总是说:“如果没有残联的帮助,我现在的生活不可能充满希望。”在她内心深处,早已把屏山县残联视为自己的“娘家人”。因为,她那致富路上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县残联的帮扶。在县残联副理事长刘明眼中,潘远香“站得没牛高,心却有牛劲”:“她向我提出了下一步想扩大养殖规模,再修厂房的打算,但缺乏资金,心有余力不足……”为了继续帮潘远香圆梦,县残联为她量身定做了帮扶方案。

  2015年,潘远香收到了县残联赠送的一台电动轮椅,她当时就开心地坐着轮椅转来转去:“以前用手摇轮椅只能让我四处‘走走’,但有了这个电动轮椅,我就能到处‘跑’了!”随后,县残联向大乘镇政府申请,对养殖场内和周边的路面进行了修补和平整,方便她轮椅出行,并免费为她购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申请了全额补助“新农合”、发放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

  与此同时,为帮助潘远香减少养殖风险,县残联理事长周忠杰协调畜牧局,让专业老师对她进行疾病防疫专业知识培训;在养殖场规范化建设过程中,又邀请畜牧部门的同志不定期地对她进行免费指导,并助其申报了“能繁母牛”项目补贴。

  2015年12月,县残联又向潘远香的养殖场发放了创业扶持金1万元,宜宾市残联也向其发放了市级残疾人企业发展资金5万元。利用这些资金,潘远香彻底解决了在宜宾市场内引进优质品种肉牛、饲养优质品种肉牛的难题。为了减轻养牛风险,在县残联的鼓励下,潘远香还购买了农业政策性保险和意外商业保险。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随着犇犇肉牛养殖场规模不断扩大,潘远香也有了新的目标——带动乡亲,特别是跟她一样的残疾人共同致富。

  “我打算用‘养殖场+残疾人或农户’合作养牛模式来带动大家一起致富。”为此,潘远香又前去残联找“娘家人”商量。听了她的来意,刘明与潘远香反复分析、探讨合作养牛模式方案,并听取残疾人代表的意见,最终提出两项措施:一是利用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直补资金,补助每个养牛残疾人1000元,提高残疾人养牛的积极性;二是进村召开院坝会,鼓励、动员残疾人和贫困农户发展养牛。同时,潘远香毫无保留地向附近几个村的残疾人和贫困农户传授养殖经验,并还把部分残疾人、贫困户代表带到养殖场现场参观学习,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养牛。此外,她还先后6次到吉林等地购牛280头,分给残疾人、困难农户养殖。

  2016年,犇犇肉牛养殖场在富荣镇、大乘镇等乡镇带动了周边23名残疾人发展肉牛养殖,帮助每户年增收1万元以上。为了让更多的农户跟着自己一起养牛,潘远香跑银行、合作社争取贷款支持,并购进加工饲料设备自己加工饲料,在解决了农户的资金压力的同时,又降低了养殖成本,先后吸引了40多家农户陆续加入了这支养殖大军。就在这一年,她的肉牛养殖销售额达到了500万元。

  如今,潘远香的肉牛专业合作社已经成立,她带领着乡亲们走上了“养殖场+养殖户”互惠互利共赢的发展之路。“养殖场今后繁殖的小牛将送给乡亲们喂养,我提供技术和饲料支持,并回收全部肉牛。”潘远香说,她还计划建一个肉牛屠宰场,形成一条产业链,直接面向市场。

  “潘远香是残疾人创业中的典型,市县对她的养殖场都十分重视,并给予了政策支持。同时我们还将联系畜牧等部门,为潘远香的养殖场提供支持和帮助。”刘明相信,潘远香的坚强和乐观将激励更多残疾朋友勇敢追梦,同时也将带动周边残疾人和贫困村民发展肉牛养殖,帮助他们共同致富,将自立、自强的道路向着更加广阔的天地延伸。

  【深度·对话】

  为了让残疾人同奔小康

  ——专访四川省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杨志远

  近年来,四川省残联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中国残联正确指导下,紧紧围绕全省残疾人就业工作重点,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以技能提升培训促就业,开展特色项目稳就业,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残疾人就业压力大、就业岗位缺乏、用人单位对残疾人的能力认识不足等问题都还有待破解,残疾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残疾人脱贫攻坚任务依然繁重。据统计,2017年全省就业年龄段有123万残疾人,城乡已就业89.3万人,未就业33万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依然十分艰巨。

  我省在促进残疾人就业方面有哪些举措,如何进一步推动残疾人就业创业,提高残疾人就业的有效途径有哪些?带着问题,本刊记者对四川省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杨志远进行了专访。

  记者:积极推动残疾人就业创业有何重要意义?

  杨志远:推动残疾人就业创业,无论对残疾人个体还是社会整体发展而言都意义重大,是实现残疾人同步小康的重要支撑。一方面,一个单位能拿出一个岗位安置一个残疾人就业,他们有了稳定的职业和经济收入,就可能改变一个残疾人乃至一个残疾人家庭,甚至是影响一个残疾人家族的命运。残疾人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服务社会,实现个人价值,不仅关乎其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他们的理想和尊严所在。另一方面,国家和社会的均衡发展,需要各个群体齐头并进,让残疾人通过参加工作融入社会,分享发展成果才是真正有质量、讲公平的发展路径。

  记者:我省在保障和促进残疾人就业方面有哪些举措,成效如何?

  杨志远:近年来,省残联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中国残联正确指导下,紧紧围绕全省残疾人就业工作重点,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以技能提升培训促就业,开展特色项目稳就业,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是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省残联依据“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平台,研究残疾人培训需求,采取省、市、县三级联动,有针对性开展适合不同类别、不同层次残疾人的初、中、高级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开展盲人按摩继续教育培训、BPO服务外包培训、云客服培训、手工艺培训和农村贫困残疾人技能培训等。

  二是大力推动公益岗位就业。《四川省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行动方案(2017-2020年)》中就明确:“通过开发护林员、清洁员等公益岗位吸纳贫困残疾人就业,鼓励各地按规定采取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联络员)等做法解决贫困残疾人就业,助推残疾人脱贫。”2017年,阿坝州全面试点开展村(社区)配备残疾人专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省人社厅、财政厅和省残联印发《关于全面落实村(社区)残疾人专(兼)职委员配备的通知》,要求在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开发公益岗位,每个村(社区)配备一名残疾人专干,这也就起到了促进残疾人就业、推动残疾人脱贫和残疾人得到更好服务的一举三得的作用。

  三是促进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早在2013年,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残联等8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促进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的意见》,每年省级财政投入2000余万元,带动地方财政每年投入3000余万元,每年帮扶50万名城乡残疾人实现居家灵活就业。为更好推动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工作落实落地,省残联还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活动。2017年7月20日,组织“精准对接 助残脱贫”残疾人手工艺品大赛暨展销洽谈会帮助残疾人提升手工艺品的生产水平,让产品更接轨市场需求,进而提高其收入水平。同年12月3日,举办四川省残疾人手工艺公益品牌“折翼天使”揭牌、展示销售活动,推动“公益+商业”助残新形态,精准帮扶从事手工艺制作的残疾朋友推进产品品牌、打通销售渠道,助其脱贫致富。目前己有手工编织、漆器、雕刻、蜀绣羌绣等多种手工艺品入驻“折翼天使”。

  四是开展“双创”示范推动就业。省残联印发了相关扶持办法,经个人自荐和组织推荐、网上申报、省残联筛选、网上公示、市县残联核实等环节,集中扶持了一批残疾人“双创”示范基地和社会组织助残“双创”示范机构。

  记者:提高残疾人就业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杨志远:鼓励、支持残疾人创业就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要狠抓《残疾人就业条例》、中央组织部等7部委《关于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意见》等法规政策的落实。一是要大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残疾人创业就业的良好氛围。要让社会认识到残疾人“不是不行,只是不便”,打消用工单位对于残疾人“不会做事、做不好事”的刻板印象,传递强调残疾人“更专注、更执着、更感恩”的特质。他们只是缺乏机会和平台,社会各方要从政策、技术、资金、物力及精神等各方面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支持,尊重他们,给予他们更多关注和关爱。二是各级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必须率先破除陈旧观念,积极创造条件,带头依法安置残疾人就业。这对推动残疾人就业具有引领性、引导性、示范性的作用。三是各单位要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残疾人由于身体不便、功能缺损,身体条件的限制可能没有办法像健全人一样去完成全链条的工作。但用人单位作为主体,可以针对残疾人特点与企业用人需求相结合,避其所短,扬其所长,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岗位。

  记者:我省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就业情况如何,其就业难点在哪里?

  杨志远: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三类残疾人,是残疾人就业中的最难点。对此,国家和省上层面出台《关于发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意见》《关于发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实施意见》,但落实不尽如人意。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单靠残联是做不好的,需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给这个群体提供辅助性就业的支撑和保障。同时,也需要为残疾人提供更多专业化的培训与精细化的服务,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为其就业提供帮助,让更多残疾人实现就业愿望。

  记者:社会助残机构组织对推动残疾人就业有何积极作用?

  杨志远:社会助残机构组织架起了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残疾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纽带,同时也解决了残疾人就业机构人手不足的问题。第一,双方实现了信息对接,能准确掌握企业的用工信息,介绍就业更及时。第二,个性化的指导和“量体裁衣”的服务,能帮助企业开发适残岗位,彰显社会责任,并使其认识到吸纳残疾人就业的好处。第三,帮助残疾人学会沟通和交流。许多残疾人由于长期压抑,直接影响与人交流和沟通。社会助残机构组织可以帮助他们增强自信,敢于走出家门,走向就业谋生道路。此外,残疾人融入企业团队,除能实现自身价值之外,还可将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注入企业文化,带来正能量。

  【数说·四川省残疾人就业创业】

  2016年和2017年,全省扶持残疾人“双创”示范基地157家。

  2016年和2017年,全省扶持社会组织助残“双创”示范机构58家。

  2017年,全省实施各级各类培训共计64127 人次。

  2017年,全省实现公益性岗位就业4977人。

  截至2017年底,全省城乡89.3万名残疾人实现就业。

 

一个都不能少——聚焦四川省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

 

一个都不能少——聚焦四川省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

 

一个都不能少——聚焦四川省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

四川省“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