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四川观察:赛场特写|在无声的世界 她拼命奔跑留下回响
发布时间:2019-08-26     来源:四川观察

 2019年8月26号上午,一名来自宜宾的女子以11分01秒66的成绩刷新赛会纪录,夺得第十届全国残运会女子田径3000米障碍赛冠军,为四川体育代表团摘下首金。她是杨春华。

 时间往回走3个多月,今年3月17日在成都都江堰举行的“双遗”马拉松赛上,她以2小时46分01秒的成绩率先撞线,力压“马拉松王国”——埃塞尔比亚的选手夺得了女子全程组冠军。她也是杨春华。

 再往前走,2017年在土耳其举行的第23届夏季听障奥运会上,她在10000米项目上夺得冠军,成为了奥运冠军。她还是杨春华。

 继续随着时间的倒流往前回溯,2015年全国第九届残运会上,杨春华在马拉松(半马)项目上以1小时22分52秒的成绩夺得了T60级别的金牌。而在那届赛事上,杨春华风头无两,个人狂揽了三枚田径金牌。她依然是那个杨春华。

 今天,杨春华以成绩笑傲全国残运会赛场,她跑出的11分01秒66不仅打破了赛会纪录,更是在此基础上把最快成绩提高了近20秒。杨春华的世界是“无声的”,也许正是跑步带给了她快乐和自信,给予了她常人难以企及的“天赋”。

 赛后,记者第一时间来到了杨春华居住的酒店。由于条件所限,我们只能用简单的文字和手语进行交流。她告诉记者,她记不起自己为何爱上跑步,但是跑着跑着,双脚有律动的摆动就成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跑步究竟能给你带来什么乐趣呢?”杨春华不假思索地在纸上写下了四个字“健康快乐”。由于先天性的听力障碍(属一级聋哑残疾),常人稀松平常捕捉到的声音,对杨春华来说却是种奢望。她想要“健康”地获取每一段与声音有关的素材,所以,她不愿意“坐井观天”,不愿意只活在自己的狭小空间里。如果听力失去了,那就迈开步子向外去探寻,她以大地为舞台,用双脚起舞,在奔跑中用心去倾听整个世界的“旋律”。“每当我迈开双脚,我就能感受到快乐。”就这样,杨春华以她特别的方式实现了她的“健康快乐”。

 看着挂在脖子上的金牌,杨春华是开心的,她告诉我们,跑步本来只是她最喜欢的一项业余爱好。当下,杨春华被媒体们追逐采访,却很少人问及她十年前的故事。杨春华初中毕业年仅19岁,还只是一家茶叶厂的工人。20岁那年,她又迎来了女儿的降生。工作和家庭占据了她大部分的时间,她不得不暂时放下了钟爱的“跑步”运动。相隔十年,我们很难把现在的残运冠军和曾经的茶厂工人联系起来。她告诉记者:“随着小孩的成长,加上老公的支持,我觉得是时候回到自己熟悉的赛道了。”

 2014年,杨春华经过遴选进入了四川省残疾人田径队,开始接受专业的田径训练。那时候,她的教练正是本次四川体育代表团残疾人田径队的主教练姜华。姜华告诉记者,杨春华其实并没有高人一等的“天赋”,她刚入队时,不过是一个跑过很多比赛的“业余高手”,虽然有一定基础,但要想跟全国甚至全世界的高手同场较量,可谓“任重道远”。

 那么,一个采茶女工是如何成长为残运会冠军的呢?听到这个问题,姜华教练偷偷告诉记者:“如果说杨春华真的有天赋,那她的法宝就是刻苦训练了,她有氧耐力不错,但成功秘诀真的只有苦练。”说到她的备战情况,姜华告诉记者:一周六天,每天六个小时,每天的跑程可达20公里到25公里,甚至更多。这样的强度给到健全的专业运动员也是个苦差。但杨春华总是默默无言完成每一项训练。她的成绩,完完全全是靠摆动的双脚和挥洒的汗水,一点一滴跑出来的。

 虽然只有五年的合作时间,师徒之间高要求、高强度、高质量的训练还是让杨春华的成绩不断提升,一路斩获了多项冠军殊荣。此番残运会再出发,更是在女子田径3000米障碍赛中打破了全国纪录。姜华难掩激动之情:“我们之间很多时候是无声的交流,也许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甚至只是一个眼神,但是杨春华都能体会得到,虽然她的耳朵失聪了,但是内心却很清楚。”

 不过,对于杨春华这样经验丰富的选手,在代表家乡四川出征残运会之前也难免紧张,尤其还承担着夺金的重任。在被问到这次比赛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时,杨春华轻描淡写道:“21号的时候状态出现困难,有点紧张,知道四川要首金(在我这里产生),但通过训练调整,最后放松了下来。”

 是的,放松。跑步正是杨春华最佳的放松方式。杨春华向记者表示,自己还想在赛道上继续奔跑,哪怕30岁,哪怕40岁,也要一路向前跑下去。同时,她也希望战友和其他的残疾人朋友不要放弃自己的爱好,拼命训练、足够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的。

 采访完杨春华,她在记者的手机里留下了一张照片。照片中,她微笑地手举金牌。正如姜华教练所说:“上帝关了一扇门的同时,也给她留了一扇窗,她就抓住了这个机会不放手,命运终将把砝码移向公平。”

四川省“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