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四川观察:赛场特写|“铿锵玫瑰”于无声中“绽放”
发布时间:2019-08-30     来源:四川观察

都说竞技体育是残酷的,大部分观众可能记得的都是冠军,是获胜的一方,这似乎也是“理所当然”要书写的胜者之歌。但是今天记者却想把目光聚焦在败北的一方。目前,正在天津进行的第十届残运会女子盲人门球比赛中,虽然四川队以1:7的悬殊比分告负,但这群别样的“铿锵玫瑰”依然赢得了全场的掌声,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绽放时刻”。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个赛场上的高光时刻:六名运动员单膝着地半跪在各自的区域内,四川女子盲人门球队2号队员罗丹拿起蓝色的橡胶球,身体旋转180度,重达5斤的球伴着球内的铃铛声贴着地面掷向对面,在对方三名队员的夹缝中快速打入球门。比分这一次终于被改写!在与江苏队的比赛最后,经过数十次攻防转换的交替,四川姑娘们在现场观众的注视下打进了这宝贵的一球。比分牌此刻显示为1:7, 全场瞬间爆发出山呼海啸的掌声。这一次,全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落后的一方——“四川队”,很多观众在此之前已经屏息凝神期待这一刻很久了。在这个别样的赛场上,观众同样为失利的一方揪心、祈祷、鼓励、呐喊......

走进盲人门球比赛场地,记者的第一感觉就是安静。赛场上,除了裁判的判罚声之外,听见最多的声音就是比赛用球发出的“叮铃”声。 只有在进球之后,现场的观众才会用掌声告诉场上队员,“球进了。”

“我们的比赛用球内置响铃,在滚动中会发出响声,场上的运动员完全依靠响声来判断位置,从而进行扑救。”四川女子盲人门球队主教练刘瑰瑾告诉记者,保持赛场内的安静对比赛的顺利进行非常重要,“现场对观众还有志愿者都有严格的要求,比赛过程中手机也需要调成振动或静音,只有进球后才能鼓掌喝彩。”

赛场上,每一位运动员都竖起耳朵判断着来球的方向。在赛场旁,观众和志愿者也都屏气凝神,只有视线随着双方的进攻和防守左右来回 。

“我们在观看比赛和进行服务时都需要小心翼翼,尽量不发出大的声响。”本次盲人门球志愿者鞠松文告诉记者,一旦有观众进入比赛场地 ,志愿者就会第一时间请观众将手机调成静音。“场上的运动员非常努 力,我们不能打扰他们。”

 在比赛过程中,记者发现,无论领先还是落后,场上队员的脸上始终都挂着灿烂的微笑。比赛中,实力稍逊一筹四川队始终落后并最终以1比7输掉了比赛,这个结果似乎在预料之中。当一个个运动员摘下眼罩的一刻,一张张稚气未脱的面孔展现在记者面前。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胜负已定,但她们依然难掩失落之情,说不清是泪水还是汗水早已浸透了脸庞。“虽然我们输了,但是我们也要加油到最后,在赛场上虽然紧张,但是还是要把下一个球守好。”罗丹一边喝着矿泉水一边笑着对记者说道,虽然结果不让人满意,但站在赛场上已经带给她了很多快乐,哪怕比分如此悬殊,也要用尽全力拼到最后一刻。

其实,四川女子盲人门球队组队才一年多,队员基本是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罗丹只有19岁,而最小的刘溢寒只有16岁。为了参加此次比赛,6名队员开始了“魔鬼训练”。“39℃的高温,没有空调,刚训练10分钟,队员们就已全身湿透。”主教练刘瑰瑾告诉记者,她们训练防守时,需要展开整个身子横在球门前,让身躯都成为阻挡进球的障碍。下蹲、扑倒,再下蹲,再扑倒……一个动作每天要反复训练上千遍。膝盖、手肘被磕肿,胯部被水泥地磨出鲜血……在训练中,队员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技术,也锻炼出了默契。队员们只要轻轻地敲一敲地面,就能知道彼此的位置,从而调整队形,封住防守的漏洞。

由于只能依靠声音判断位置,比赛中不时会出现球打中运动员面部的情况。但是赛场上的运动员却觉得这不算什么。“因为身体的原因,我们能参加的体育活动非常有限,所以,我们对盲人门球的喜爱,超过了健全人对篮球和足球的喜爱。”四川队主力何英说。

鉴于四川队实力,对于以后的比赛,何英也表现得非常淡然,“希望打好每一场比赛,同时也享受每一场比赛,关键是不抛弃、不放弃,守好每一个球,打好每一个球,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

 

 

 

四川省“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