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5日,在第二十五个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成华区首次牵手两所高校,在成华区特殊教育学校挂牌四川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实验学校,在学龄前特殊儿童教康中心挂牌成都大学继续教育示范基地。两所高校将与该区一起,利用自己专业团队中的国外留学归来的博士资源,将国外教育理念与中国特殊教育实际相结合,努力探索特教师资培养及特殊儿童教育的新模式,在特教课程建设、课题研究、随班就读、名师帮带、课堂诊断、特教国际化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从而帮助更多的残疾儿童走向康复之路。省残联副理事长杨志远、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祁晓玲、成都大学幼儿师范学院党委书记肖红见证了四川特殊教育事业的重大时刻。
省残联副理事长杨志远对此次合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杨志远告诉记者,特教学校和两所高校的合作,是四川高校与地方特教学校探索深度共建的首创,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四川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创新举措,是帮助残疾人过上美好而幸福生活的关键。杨志远希望通过此次合作为特殊教育的发展开辟一条新路子。
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祁晓玲指出,四川师范大学和成华区特教学校合作建立四川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实验学校,是四川特殊教育事业的一件大事。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是推动教育公平、改善民生的重要领域和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
特教成效明显:成华康复有效率已达90%以上
残疾儿童是一个特殊而困难的群体。数据显示,成华区0—14岁残疾儿童共有213名,其中多重残疾17名,智力残疾100名,听力残疾25名,肢体残疾53名,视力残疾11名,言语残疾2名,精神残疾5名。
为满足残疾儿童教育的需要,2005年9月成华区在水碾河小学成立了成华区特教中心,2010年7月成为专门招收中重度智障儿童的九年一贯制的特教学校,2014年9月搬迁到由区政府投资1200万元改建一新、功能设施一应俱全的新校区。据了解,该学校通过推行个别化教育以及积极探索构建生活适应和社会适应的适应性教育体系,已经让12名特教学生走出学校,开启了人生的新里程。
此外,在成华区学龄前特殊儿童教育康复中心康复的0—7岁残疾儿童有30名,在其他医疗机构康复且享受康复补贴的学龄前残疾儿童40名。自该中心建立以来,共接收200余人次特殊儿童进行进行康复训练,顺利进入幼儿园9名、普通小学20名、普通中学6名、特教学校17名,康复有效率达到90%以上。
牵手两所高校:让更多残疾儿童尽快康复
“虽然我们的特殊教育成效明显,但是由于从事特殊教育的师资力量还很薄弱,离国家规定的师生比还有较大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残疾儿童的康复进程。”区残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在成华区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共有36人。其中,参与学龄前特教的教师有15人,特教专业教师达到13 %;参与学龄特教学校的有教师21人,特教专业教师为70%。
“此次牵手两所高校,我们希望借助他们的力量,在特教课程建设、课题研究、随班就读、名师帮带、课堂诊断、特教国际化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从而让更多残疾儿童尽快康复。”据了解,成都大学在全省率先开设了特殊教育,目前已有4名特教专业人才在成华区特教学校开始实习生活,还有一名成大应届毕业生已经成功签约,从实习转为试用。另外,四川师范大学有近10名特殊教育研究生在成华特教学校开展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
“这是一次互惠双赢的合作。”成都大学幼儿师范学院党委书记肖红表示,此次合作不仅能解决学子的实习就业问题,而且还能发挥他们的专长,助力特殊教育的发展,从而让更多残疾儿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