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夹江县马村镇龚沟村残协在带领当地残疾人共同富裕时,坚持“党建引领、产业赋能和文化浸润”,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形成了残疾人与健全人齐头并进共同富裕,残疾人家庭与邻里互帮互助和谐共融的良好氛围。2024年,该村残疾人家庭年收入较2015年增长275%,残疾人家庭社会帮扶覆盖率达100%。
党建引领,党员结对帮扶残疾人
2022年,村残协与村党委协同发力,将全村186名残疾人划入4个支部“红色责任田”,村(社区)残协主席、副主席和委员通过微信、QQ等工作群,与每一名残疾人及亲友常态联系,建立残疾人家庭成员、劳动力人口、家庭收支、务工、子女读书就业等问题台账,结对帮扶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
设立“田间党小组”,将“三会一课”与农技培训结合。村残协联合党员技术骨干组成“红色帮帮团”,在疏果期、采摘季等重点时段为残疾果农提供全面技术指导。
创设“党员助残日”,党员上门摸排残疾人需求,宣讲政策。镇村残联(协)联动建立“问题收集—分级处置—跟踪问效”机制,累计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180余件。
产业赋能,筑牢残疾人共同富裕之“基”
在物质富裕上,龚沟村残协以产业赋能为主线,四维度破解残疾人增收难题。县、镇残联扶持残疾人徐玉洪成立龙井沟果业专业合作社,争取省级衔接资金20万元在合作社成立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该村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全部在此实现了就业。
针对残疾人家庭普遍存在土地零碎化、耕作效益低的问题,合作社将分散在80户残疾家庭的195亩土地整合起来统一托管,由专业团队实施坡改梯、土壤改良、配套滴灌喷灌设施、修建生产便道等基础工程改造,打造标准化果园,亩均效益提升40%。残疾农户除获得每亩400/450元年租金外,还能通过优先务工获取二次收益。
实行“基础岗保生活、技术岗促增收”分级就业,针对不同残疾类型开发适合不同残疾人类型的就业岗位。听力障碍者,设置果园除草、施肥等无需语言交流的固定工种;肢体残疾者,安排套袋、疏果等坐姿可操作的岗位;智力障碍者,设计果品分拣、包装折叠等流程化简易工序。保证每个残疾人都有活干,农忙时节短期务工能达到月收入2000元,长期在这里工作的残疾人年收入基本上都在8000元以上。合作社与残疾人签订不低于1年劳务协议,明确双方权利责任,保障每人每年劳务报酬不低于7500元。
指导合作社依据当地农业产业特色和残疾人实际需求设置培训课程,邀请农技专家讲课,先后培训残疾人300人次。
组织困难残疾人与专合组织签订扶持协议,为本村脱贫残疾人提供市场供需信息、宣传促销、风险提示与防控等生产服务,在采摘季来临前组织果园“开放日”活动,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商实地查看果实品质,实现果树“种-养-销”全链条服务,残疾人年户均增收3万余元。
文化浸润,搭建残疾人共同富裕之“魂”
在精神富裕方面,通过文化浸润提振残疾人干事创业信心,营造扶残助残氛围。在镇残联和村残协的不懈努力下,全村残疾人政策落实率达到100%,残疾人家庭社会帮扶覆盖率实现100%,助残志愿者队伍扩大至78人。
镇残联专干成立“政策速递小分队”吃透残疾人帮扶政策,通过志愿者助残、宣传残疾人“一法四条例”、走进残疾人家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送策上门300余次。
举办农村残疾人农业实用技术趣味运动会,通过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游戏比赛,提振残疾人就业创业激情。
营造互帮互助社会氛围。以村小组为单位,组织健全、临近家庭与残疾人家庭结对帮扶,农忙时互助耕地、红白事帮厨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