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关于全国自强模范和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表彰候选人的公示

发布时间:2019-04-01    来源:省残联组联处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残联联合下发的《关于评选全国自强模范和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的通知》(人社部函〔2019〕13号)要求,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川省残疾人联合会联合成立了“四川省全国自强模范和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评选推荐工作领导小组”,并及时下发评选推荐工作通知,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评选推荐工作。在民主推荐、逐级审核、差额评选的基础上,经全国自强模范和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评选推荐工作领导小组初审,拟将彭超等7名同志作为全国自强模范表彰候选人,刘静同志作为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表彰候选人,现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19年4月1日至2019年4月8日。

  公示期内,如对表彰候选人有异议,可以电话、传真形式向四川省全国自强模范和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评选推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反映。反映情况须客观真实,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需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应署实名并提供有效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志坚

  联系电话:028- 83381062 (传真)

  附件:1.全国自强模范、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评选条件

  2.全国自强模范、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表彰候选人名单

  3.全国自强模范、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表彰候选人主要事迹

                                                   四川省全国自强模范和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评选推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9年4月1日

  

附件1

全国自强模范、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评选条件

  全国自强模范和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无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具体评选条件如下:

  一、全国自强模范的评选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作为全国自强模范推荐对象:

  1.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事迹感人,在残疾人中得到普遍赞誉,有较好的社会影响。

  2.有技术革新、发明创造,或出版专著、发表论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自主创新,取得显著经济与社会效益。

  3.自主创业取得成效,并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吸纳残疾人就业,得到残疾人和社会广泛赞誉、普遍认可。

  4.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公益活动,乐于奉献,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5.在其他领域取得显著成绩,做出重要贡献。特别是已经被国家媒体正面宣传的自强残疾人。

  二、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的评选条件

  具备以下全部条件的,可作为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推荐对象:

  1.热爱残疾人事业,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残疾人事业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积极宣传和践行人道主义思想,恪守“人道、廉洁”职业道德,刻苦钻研和精通残疾人工作业务,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提供“量体裁衣”式服务;

  2.切实为残疾人解难题、办实事、谋福祉,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优良的工作作风,真正成为广大残疾人的好朋友、贴心人,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残疾人的普遍赞誉;

  3.各级残联专职工作人员应从事残疾人工作5年以上,近五年来年度考核为称职以上等次,其中至少有一次优秀等次。基层残疾人专职委员应从事残疾人工作3年以上,紧密联系残疾人,倾听残疾人呼声,反映残疾人需求,爱岗敬业,成绩突出,得到基层干部群众和残疾人的广泛认可。

附件2

全国自强模范、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表彰候选人名单

  一、全国自强模范(7名)

  1.彭超 (男,肢残一级, 四川大学在校学生)

  2.李杰文(男,肢残二级,南充市蓬安县相如镇清水浦村村民)

  3.王龙奎(男,肢残一级,四川省申信达财务管理有限公司会计)

  4.刘家学(男,肢残一级,德阳市广汉市南丰镇刘家学养殖基地负责人)

  5.熊翎好(女,视力一级,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学生)

  6. 詹光伟(男,肢残一级,泸州市第七中学校高级教师)

  7. 韩玉平(男,肢残三级,四川杰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二、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

  刘静(女,南充市南部县残联理事长)

附件3

全国自强模范、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表彰候选人主要事迹

  彭超同志的主要事迹

  2001年的5月,年仅6岁的彭超不幸触碰到高压电线失去了双臂,他在外形上被贴上了永远摘不掉的标签,那就是:残疾人。

  彭超没有就这样放弃,他坚信还有两样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双脚和头脑。彭超便开始用脚练习写字,不知道他的脚趾间磨起了多少泡,也不知道他的脚抽了多少次筋,他就这样每天坚持练习着,因为他渴望回到学校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他也不想被一直地照顾,他更不想与世脱离。17个月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彭超从最开始写一横一竖都写不直,到现在写任何一个字都工工整整,而且,除了写字,他还练会了用脚吃饭,洗脸,刷牙。后来他和爸妈去学校报名,校长说:“我从来没有遇到这样的学生,我建议你去读残疾学校,在我们这样的学校里,不仅自己跟不上学习反而会影响其他的学生。”

  彭超知道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读书,陪伴他的将是无尽的孤独还有一事无成,只能艰难度日,所以他直接给校长跪下了。这一跪,换来了彭超一年级二班的学生身份。

  彭超虽然上学了,但遇到了很多困难,作为一个残疾人,有很多同学歧视他,欺负他,他们时不时过来推彭超一下,用笔敲他一下,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把彭超书包抢过来丢在地上,让他自己捡,甚至把他的鞋子扔到厕所坑里。除了同学的欺负,冬天,彭超脚要拿笔,不能穿袜子,因此经常冻开裂,裂得多的时候,他的脚上一共贴了十几张创可贴,每走一步都痛的要命。夏天,彭超把脚抬到桌子上写字,全身的重力都集中在了屁股上,导致屁股疼痛。长褥疮,甚至直接肿了,但也没办法,只能继续把双脚抬起,让屁股再次承受那钻心的痛。下雨天,彭超没有办法打伞,只要雨不是很大,他都会冒着雨上学,可就有那么一天下着小雨,在他跑去上学的路上,滑了一下,没有手的支撑,整个人就像一根竹竿似的狠狠地摔在了地上,头是最先着地的部位,这一摔摔得彭超天昏地转,鼻子里不停地流着血,血和着雨水在地上蔓延开来,他就在地上躺着,躺着。大概过了15分钟,才用脚把自己给蹬了起来,向学校跑去。就这样,彭超艰难地走过了小学6年的求学之路,最后以非常优异的成绩上了米易县最好的初中。     

  彭超渐渐长大,读的学校也越来越远,只能住校了,他并没有感到害怕,而是充满自信地踏入了校园。除了确实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比如站着把碗和盘子端到桌子上)以外,彭超都自己来,他的心里一直有种信念:我能行的。每天彭超比别人早起,就算是自己洗漱的速度比别人慢了不少,可他起得比任何人都早,把被子叠得好好的,穿好衣服,洗漱完毕,就去吃早餐,他在食堂用脚拿着饭卡刷了之后,单脚站立,用另一只脚拿着装了馒头包子的塑料口袋跳到了一张桌子旁,把早餐放下,然后从包里取出勺子吃起早餐,虽然那个时间食堂里的人还比较少,但是到了的人看到彭超买早饭的动作都会向他投来目光。有些好心的人上前想帮他,他都婉拒了,“我能做到的都不想别人来帮助我”,因为彭超觉得如果经常受人帮助自己能做到的事的话,会让他产生懒惰的思想,以后遇到问题就会最先寻求帮助,而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了,这会害了自己。彭超用较慢的速度做完那些每天必做的事,他仍然是最先到教室的人之一,而且一如既往地坚持了下来。

  彭超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目标,虽然前行的路充满坎坷,但他却把这些当成了前进的动力。在2015年的时候,胜利的硕果终于到来了,彭超以裸分603分加上地区照顾分5分,一共608分高出重点线80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四川大学,专业为法学,毕业了他便能靠他的专业知识自食其力。彭超于同年9月在残运会暨特奥会主会场上担任了第一棒火炬手,在万众瞩目之下,他骄傲地传递着火炬,并在残奥会暨特奥会晚会上出演残疾人自强小品给张海迪残联主席等中央领导观看,小品中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这些都是他以前不能想的事,可是他真正地做到了。

  彭超在学习之余还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看了许多书籍,也看了很多古诗词,他在2016年春节期间参加的《中国诗词大会》上展现了自己的实力,毫不逊色地战胜了他的对手北大的博士夺得了第一期的擂主。他一直认为别人能做到的,他一样能做到,“我不比别人差”!

  彭超在2010年玉树地震的时候,把自己存了多年的钱一共3600元全部捐给了灾区,为灾区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他参加了很多公益活动,特别是给其他残疾人带去生活的信心。他致力于为这个社会做得更多,因为他能有今天,全靠爸爸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与帮助。彭超把回报两个字作为人生的理念。回报父母,让他们骄傲有他这样身残志坚的儿子,回报社会,用他真诚与爱传递青春正能量,因为这样,才能证明他存在的价值。  

  李杰文同志的主要事迹

  李杰文,男,汉族,小学文化,生于1969年1月,残疾人证件号码为51292619690101087442。妻子喻琼霞,文盲,智力四级残疾。

  该同志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无法站立,其童年依靠小板凳跪着前行。1981年7月,跪完了小学五年,由于交通受限,不得已辍学在家。1991年在家人和邻里的帮助下做了截肢手术,双腿膝关节以下全部截掉,手术完成后丢掉了小板凳,用上了木拐杖。为了能参加劳动,通过实践,他为自己定做了一副皮靴子,从收废旧的地方要来几节旧钢筋,把木拐杖换成了耐用的“钢结构”,终于实现了直立行走、挑水扛物、耙田犁地、栽秧打谷。后来大家戏称他为“铁拐李”。

  为了创收,李杰文与同村姚大叔一起买了全村第一台微耕机,放下双拐、双腿套上“战靴”,借住机器的牵引力,把微耕机操作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并教村民学会了微耕机技术。下水田栽秧时,他把秧苗撒在田里,在一个充满气的汽车内胎上放上木板,整个身体匍匐在轮胎上,顺利的完成秧苗的栽插,因此很多朋友也称他为“水上漂”。

  为了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李杰文在搞农业生产的同时,承包了村里的鱼塘1口养鱼、养鸭,2018年产鱼3000多斤,养鸭200多只,实现收入4万余元;除此之外,自建生猪养殖场200余平方米、羊场80余平方米,饲养能繁母猪3头,年出栏生猪30余头,出栏山羊30余头,实现年收入12万元;同时购买孵化机两台,年出售鸡苗3000余只,开办粮油加工坊一个,年加工粮油3万余斤,开办小卖部一个,方便群众购买小商品,开办机械维修和焊接店一个,帮助焊接维修农具、微耕机、汽油机等。2016年清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时,他主动向村委提出妻子不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申请。因为他的不服输,因为他的自立自强,他衣食无忧,生活完全能够自理。

  他所在的相如镇清水铺村有800多口人,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全都外出打工挣钱,在家老弱病残的比较多,李杰文成为了村里的“全劳力”。 为了方便,李杰文将几百元收购来的机动三轮车进行了拼接改装,成了他的“专属座驾”。平日里要进城赶集时,这家要帮买包肥料,那家要卖点苞谷,都用他的三轮车帮忙运进运出,从不收运费。邻居家的照明线路需要简单整改、灯泡不亮了,打米机不转了,哪家的房屋漏水了,只要一个电话或者一个招呼,李杰文都免费上门服务。

  2010年前,从他家老房子到公路边的新房子有700多米“巴掌宽”的小径。为方便出行和物资运送,2010年他和妻子一道盘坐在地上,用锄头和凿子,一点一点地开出了一条3米多宽的机耕道路,村里要修桥,他二话不说向村委捐款500元。2016年,在市、县残联的扶持下,他自筹资金15万余元,将机耕道路变成了水泥路,同时还向村委会延伸道路硬化300多米。

  “虽然我没有双腿,但我有一颗健全的头脑和一双健康的手。我坚信,正常人能干的事我也一定能干,就是要爬也要爬出我的人生;就是要爬也要爬出我的精彩,我要靠双手撑起我的世界。”李杰文常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李杰文活出了自己的精彩,2018年成功当选四川省第七次残疾人代表大会正式代表,并成为全省“最励志的自强模范”。

  王龙奎同志的主要事迹

  王龙奎因家庭贫困,1991年初中毕业后,16岁的他外出打工,为父母减轻家庭重担。1995年11月12日,不幸从11米高建筑工地坠落,导致胸12处腰1处粉碎性骨折,水平横断,高位截瘫。那一刻他意识到,他的双腿残废了,永远也站不起来了。王龙奎甚至一度产生轻生的念头……每当看到父母亲坚持而心痛的眼神,短暂的绝望后,他又重新振作了起来。

  经过多次手术治疗,但因原发性损伤严重,2007年病情突然恶化,臀部及右腿大面积溃烂,并发症严重影响到器官功能,各器官功能逐渐出现衰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给他下达了三次病危通知。专家会诊后决定把他肚脐以下全部切除……

  王龙奎正深切体会那种对生的渴望与对死的恐惧,于是决定,死后把遗体、眼角膜、器官留下来,捐献给红十字会,让同他一样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病友获得新生与光明。

  最终,2008年四川省红十字会给王龙奎办理了除成都市外四川省的第一例遗体捐献;2009年,四川省眼库中心为他办理了眼角膜的捐献登记;同年,深圳市红十字会给他办理了器官捐献的登记。

  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心、帮助下,通过十二次大型手术治疗,2012年,王龙奎终于能够拄着拐杖站起来了!他想,“我的腿虽然残疾了,但我的人生不能残缺”。于是,王龙奎作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我要读书!因为我坚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我未来的命运”。就这样,38岁的他,坐在了江安县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室里。

  基础差、年龄大、多次手术治疗留下的后遗症让他在学习上困难重重。王龙奎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戴着专用支架,支撑脊柱(臀部做了切除只能坐专用坐垫,才能坚持上课学习)熬夜学习,弥补自己基础差的不足。

  天道酬勤,王龙奎期末成绩有了显著的进步。后来他参加“中国梦作文大赛”获省级三等奖,还被评为“四川省励志成长成才优秀学生”、“文明中学生”、三好学生”等。相比荣誉,他更想感谢这二十三年以来,许许多多关心支持和帮助他的爱心人士的,是你们共同的爱,给予了他生命的延续。

  三年高中生活期间,因病情再次复发又做了两次手术,耽误了一年的学习。2015年高中毕业,王龙奎很幸运,被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财务管理专业录取。

  大学三年期间,他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并于2016年8月考取了会计从业证,于2017年5月考取了初级会计师资格证,还考取了计算机国家一级、二级等级证。

  从2016起,每年寒暑假王龙奎都积极参加江安县团县委组织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去了宜宾市江安县大妙乡中心小学、江安镇南屏中心小学,与小朋友们在一起学习、互动、成长,感触特别多。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只要有机会,他一定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让大家分享他的快乐与幸福。

  2018年5月,王龙奎参加四川省残联开展的“奋进新时代、共享新发展”最励志自强典型评选,幸运入围并获得全省第六名。2018年8月,他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四川省第七次残代会并获得“四川省最励志的自强典型”表彰。

  2018年王龙奎大学毕业,在江安县委、县府、县残联等领导的关心下,四川省申信达财务管理有限公司陈萍总经理录用了他从事会计工作。

  2018年10月,因工作认真、成绩突出,陈萍总经理将主要经营办公用品的江安县立信商贸有限公司30%股份转赠于王龙奎。这一刻,他誓言谨记饮水思源,感恩社会,力所能及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一个经营办公用品的公司,交给一个残疾人管理,让他倍感自豪。但残疾人创业意味着要比普通人付出更多的汗水甚至泪水。在上门对接洽谈工作途中,多数单位没有电梯,他拄着拐杖,步履蹒跚一步一个台阶前进,每天围绕工作业务来回辗转,臀部、根骨发炎疼痛肿胀,但工作仍需坚持,白天忙碌工作联系拓展业务,晚上才能回到医院输液治疗。

  2018年11月,王龙奎回江安县职业技术学校销售办公用品,获悉学校2016级计算机分流班高三学生周乾江同学(19岁)家庭特别困难,王龙奎决定通过其班主任刘敏老师每月资助周乾江同学800元生活费,让其安心学习,迎接高考。

  2018年12月6日,王龙奎从江安县残联魏玉珍理事长处获悉,江安职业技术学校2015级计算机1班一名肢体残疾的学生陈丽因家庭困难,虽考上大学,却未能继续上学,他积极向陈萍总经理推荐陈丽到公司学习会计业务。最终,陈萍总经理为之感动,为陈丽免除了初级会计师培训费2580元,并为她解决了生活费、住宿费,让陈丽于12月中旬实现到公司学习会计业务。

  17年与病魔抗争,王龙奎实现了从高位截瘫到站立行走,坚强的活着,并成为所在学校最大年龄的高中和大学生,不断地获取知识、技能,在毕业后即实现就业,半年后实现创业,2018年家庭成功摘掉的贫困户的帽子。

  在学习工作时,不余遗力的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并把他的乐观、坚强带给身边的人。王龙奎最大的愿望是争取在1至2年内完全自主独立创业,积极接收带动更多残疾朋友就业,让更多的残疾朋友自立、自强,对自己和未来充满希望,通过奋进自强,成为家庭和社会有用的人。

  刘家学同志的主要事迹

  他爱车如命,可26岁时的一场车祸,让他腰部以下失去知觉,从此瘫痪在床;他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奋发图强、苦心经营,在轮椅上演绎着自己绚丽的人生。他就是刘家学,四川省广汉市南丰镇七玉村7组的一个普通青年,然而说起他,周围的人都要竖起大拇指。

  2009年前,刘家学和当地的农村青年一样,有着普通的人生轨迹,父母在家务农,妻子在家相夫教子,两个女儿在上小学,他外出打工,开货车、卖二手车,后来在驾校教人开车,一年有十几万元的收入,一家人的小日子也过得幸福美满。

  然而,天有不测之风云,2009年冬天的一场车祸,让刚刚26岁的刘家学腰部以下失去知觉,瘫痪在床,为了治疗借了近40万元外债。从此,这个本来就不宽裕的家庭负债累累,而刘家学也成了肢体一级残疾人,只能依靠轮椅代步,同时也失去了原有的工作。刘家学根本无法接受这一现实,那段时间,他极度消沉,甚至连家门都不愿出!

  好在当地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及时关心帮助,让刘家学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当看到为生活奔波操劳的父母和不离不弃的妻子女儿时,他意识到,作为一个男人,他必须面对现实,必须自强、必须“站立”起来。即使不能成为家庭的坚强后盾,也绝不能成为家庭的拖累。为此刘家学努力加强上肢锻炼,努力练习使用轮椅,渐渐地适应了残疾人的生活方式,接受了全新的自己。

  重新振作后的刘家学开始琢磨着自己怎样才能帮助家庭摆脱贫困。“我是家里的独子,看到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我知道不能沉沦下去,必须要振作起来。”刘家学回忆说,要突破困境就必须要改变现状。于是,从小就爱钓鱼吃鱼的他首先想到了搞水产养殖。

  2012年,刘家学开始试着养殖泥鳅,但因经验不足,以失败告终。面对失败,刘学家并不气馁,而是苦心钻研技术。七玉村残疾人协会和南丰镇政府积极联系畜牧站对其进行技术指导,并带他参观了周边比较成功的养殖场,不断试验,不断尝试,几番波折后,刘家学自己孵化的泥鳅苗存活率达到了百分之七八十。2015年,刘家学培育的幼苗们已达到出售标准。刘家学决定暂不出售这批泥鳅,而是用作种苗继续养殖。为了帮助刘家学扩大养殖规模,广汉残联帮助他申请到了1万元残疾人创业资金,父亲也将自家的承包地全部挖成了水池。2016年,在广汉农业局水产站技术人员的建议下,刘家学增加了青蛙养殖。同时,镇政府为他申请了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刘家学在本组流转了10多亩土地,再次扩大了养殖场。

  为了不断总结提高养殖技术,刘家学每天都坐着轮椅到池塘边,亲自给泥鳅和青蛙喂食,查看泥鳅青蛙的长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每个细节都不放松。同时,他还采用泥鳅和青蛙套养,并在水塘周边种植绿色有机蔬菜,实现立体式种养一体化。2017年在当地党委、政府、残联、团委等多个部门帮助下,刘家学通过了四川省青年创业促进计划SYE项目的审核,得到了为期3年的10万元的无息贷款资金扶持和“一对一”创业导师的技术指导,其养殖规模迅速发展到30余亩。

  奋斗了4年多的刘家学,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还清了所有的债务,带领家人走出了贫困,2017年甩掉“穷帽子”,成功脱贫。“我曾经陷入困境,所以希望能用自己的微薄力量去帮助有困难的人。”刘家学在自己创业成功后,开始琢磨着怎样帮助身边的贫困户摆脱贫困。

  2018年底,刘家学的养殖基地扩建到了60余亩,他的养殖基地为周边建档立卡贫困户及困难农户,提供了4个长工岗位和20个短工岗位。同时,刘家学免费教授贫困户水产养殖技术,积极鼓励带动周边贫困户共同发展水产养殖,一起脱贫致富。

  如今,刘家学的养殖基地已是德阳市残疾人创业示范基地,他除了发展自己的水产养殖事业,还在德阳旌阳区孝泉镇和广汉市高坪镇帮助当地的残疾人和贫困户发展水产养殖60多亩,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自己的经验。“我现在只觉得时间不够用,因为我要带动更多的人发展养殖业,希望大家能一起奔跑在脱贫的道路上,一年更比一年好。”

  目前,刘家学养殖基地先后被评为德阳市残疾人“双创”示范基地、广汉市精准扶贫示范基地;刘家学个人被评为第八届CCTV7三农创业致富榜样,并代表创业致富榜样参加2018年全国乡村振兴海南博鳌峰会;刘家学还先后荣获第七届全国轮椅舞蹈比赛全国第三名、四川省脱贫攻坚奋进奖及广汉市脱贫攻坚奋进奖、“四川省共青团新青年”称号、德阳市“千里眼”创业大赛创新奖、广汉市“乡村振兴,人才先行”新型职业农民光荣称号等殊荣。

  刘家学的事迹也在2018年1月1日的《人民日报》第2版《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引发各地干部群众热烈反响》一文中得到报道。刘家学在人生的重大挫折面前发扬残疾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努力探索,奋力奔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还在延续!

  熊翎好同志的主要事迹

  “当上帝向你关闭一扇窗时,就会给你打开另一扇窗。”这句话在一个先天双目失明女孩的身上得到了验证,她就是17岁的逐梦女孩熊翎好。

  在熊翎好的世界里,世间万物的五彩斑斓,夜晚整个城市的灯火阑珊都与她毫无关联。

  然而,只要有一架钢琴放到熊翎好面前,一串接着一串的音符便在她的指尖流淌,她又好像拥有了全世界。

  “困在黑暗的世界里,但上天为我开了另外一扇窗,让我听见、领会神奇的音符。”熊翎好说,可能是因为眼睛看不见,才格外注意自己能听到什么吧。一直以来,音乐都是我最好的陪伴。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联话》

  熊翎好给大家的映象:她喜欢扎着高高的马尾辫,脸上带着甜甜的笑容,笑起来时眼睛弯的像月牙儿一样,一颦一笑之间,可爱的神色自然流露。可惟独在一件事上,她格外执着,也对自己格外严格,那便是学习钢琴。

  提起学钢琴的辛苦,17岁的少女坦言,妈妈的支持是自己坚持下去的动力。“妈妈十分支持我,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妈妈都会坚持陪着我去上每一堂钢琴课。而且每一堂钢琴课,妈妈都有认真的在听老师讲。”在翎好心中,妈妈不仅是朋友更是知音,“虽然她现在不太会弹,但是我弹的是什么,她都能听懂,这一点我真的非常非常感谢我妈妈。”

  熊翎好在6岁时,第一次接触钢琴后就喜欢上了,从此,钢琴成了她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最初,连她的妈妈都觉得“这个对于盲童来说太难了”,然而一学就是11年,小翎好不仅坚持了下来,还通过了钢琴十级。

  钢琴88个键,曲谱更复杂,高音、低音、和弦、高八度都需要区别,由于看不到曲谱,学习的曲目越来越难。在学钢琴中,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熟悉键盘,不能直观的感受键盘,让她一度很苦恼。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翎好开始通过找中央区域,逐渐熟悉每一组键盘,记住了黑白键的位置。

  尽管,困难远比想象得多,但小翎好总能克服重重困难找到属于自己的“通关密码”。“钢琴上的按键,我都是通过记忆黑白键的顺序和位置来记住它们的,每天2-3个小时。通过这个方法,脑中形成一个键盘的概念。”她说,单是记这一项,就用了两年的时间。

  长年累月的练习,小翎好已摆脱对琴谱的依赖,大部分琴谱烂熟于心,而努力也终于获得了认可。参加钢琴十级考级时,坐在舞台下考官老师得知那行云流水般的琴声出自于一个盲人女孩的演奏,都禁不住轻轻地摇头,发出不可思议地叹息;在参加香港世界青少年“金紫荆花”比赛、中韩“木槿花”暨“青春风采”艺术大赛展播活动四川赛区钢琴等一系列比赛时,拿到“手软”的奖状是对付出最好的奖赏。

  生活从未许诺坦途,我们何须期待庸俗。生来就被黑暗所笼罩,夜莺却凭借自己嘹亮的歌声,呐喊出天边的曙光。——《顽强的夜莺》

  在特教校盲生队团队的音乐老师石洪波印象中,翎好是个个性纯真善良的女生,不仅如此,作为校合唱队伴奏,翎好对自己有很高要求,“常常下课后就到琴房,练琴、练声,几年来没有间断。”

  走出校园,站上舞台,在重重困境的打磨下,她迸发出更加闪耀的光芒。“小狗小狗做我的眼睛,世界有你很暖心……”当歌声响起,琴声传来,这位从未亲眼看过大千世界的盲姑娘却向世人展现了她美妙的音乐世界。

  在由江苏卫视热播的国内首档原创少儿民歌成长音乐真人秀节目《歌声的翅膀》上,熊翎好以一首原创歌曲《梦中的小狗》惊艳亮相。她在现场自弹自唱,当一个个或婉约或激荡的音符,从她的指尖流淌出来,清新的歌词,甜美的歌声,瞬间收获了满满的掌声。

  节目中,感受到熊翎好展现的音乐正能量后,辅导员蔡国庆肯定了她在音乐上的成绩,并现场承诺要送上一只导盲犬来圆她和同学们的心愿:“虽然你的眼睛失明看不见,但听你歌的时候,我知道你是一个看得见这个世界的人。”

  在表演中,小翎好在前奏时弹奏了一段古典钢琴。之所以加入这段前奏,源于小翎好对贝多芬的欣赏:“贝多芬是一位双耳失聪的钢琴家,却仍然在逆境中表达希望”,在乐观的小翎好看来,“虽然我们和别的孩子不太一样,但“音乐和导盲犬就是我们的希望。”

  “其实眼睛看不到没有什么啊,只要心里有阳光就行了,眼睛看不到不是什么大事儿。但在弹琴时,脑海中从有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出现。”乐观开朗的小翎好说,尽管,钢琴键是黑白色的,但是每一个音符都是有颜色的:激昂的高音是红色,欢快的短音阶是生机勃勃的绿色……正如我们的人生可以由自己谱写,演奏出华丽的乐章。

  她是一位向命运宣战的勇敢斗士,一名逆风奔跑的追梦者。而现在,她依然在逆着光,朝自己的梦想飞翔……除了学音乐,熊翎好也没有荒废课业,她会花时间学英语、学电脑、学数学等。熊翎好说:“我想考北京联合大学的艺术专业,所以学科成绩也不能拉下。那是我们残疾人最好的艺术学校之一,我想去那里读书,更好地实现心中的音乐梦想。”

  詹光伟同志的主要事迹

  詹光伟,男,今年46岁,四川省泸州市第七中学校语文教师,身患进行性肌肉萎缩症。这种病是绝症,无药可治,随年龄增长日渐沉重,直至全身衰竭而死。詹光伟现已几近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常年大病小病不断,备受病痛折磨,沉重得喘不过气来。但他仍然坚守教育教学第一线,为教育事业倾尽心血。25年来,詹光伟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得到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对事业,詹光伟总是以“教书育人、传承文明”为己任,蜡炬成灰,三尺讲台,痛并快乐着。

  詹光伟常说:“不论上天给了我多少时间,只要我能留下一些有用的东西,哪怕只是一些脚印,也是值得的。”他也正是这样努力着,无声而充实的燃烧着。从“站”在讲台上到“撑”着讲台到今天“坐”在讲台上,他始终微笑着,声音洪亮,激情飞扬。从腰板笔直到身躯佝偻,他常常伏案到深夜,总结教学之得失,剖析学生之心路,思索语文之未来,那不灭的灯光就是坚守的见证。从 “小詹”到“老詹”到今天的“詹老”,他始终就在学生中间,忧愁着学生的忧愁,快乐着学生的快乐。

  25年如一日,詹光伟一直这样默默奉献着。三尺讲台,一方斗室,詹光伟思考最多的是教育,惦念最多的是学生,关注最多的是祖国文化的传承。这几年,詹光伟已几近瘫痪,全身僵硬,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但他依然坚守讲台,从不曾有丝毫懈怠。疼痛得彻夜不眠,浮肿得人形全非,冷得全身僵直,这都是詹光伟的常态。每日需大量的药物维持生命,经济压力极大,几乎到了举步维艰的程度,但詹光伟从未抱怨。讲台,学生,语文,这几乎是詹光伟生命的全部。詹光伟对教育事业的用心与执着,影响了很多人,尤其对青年教师来说,詹光伟就是一面无声的旗帜。

  对学生,詹光伟总是以敬畏之心培育,以爱子之情呵护,以全部生命陪伴学生成长。

  詹光伟常说:“学生就是一棵棵树苗,需要我们用爱和责任去培育,去修枝剪叶,培固根本。”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詹光伟也正是这样做的。他以整个心灵去培育每一个学生。对比较优秀的孩子,詹光伟不宠溺,教导其“要更有想法”,应“志当存高远”;对暂时吃力的孩子,詹光伟不苛求,以爱心换其用心,以耐心陪伴其成长;对迷茫的孩子,詹光伟不漠视,伴其坚强面对,跨过这道坎就是一片蓝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长的快乐。这是詹光伟对学生的爱,更是对祖国下一代的责任。

  詹光伟常教导学生说,生命可贵,不可虚度,我们唯有积极生活,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才对得起来这世上一遭。相较于成绩,詹光伟更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他倾听学生的心声,写信为学生解开心结,陪伴学生走过躁动而脆弱的时光。詹光伟总是以自己生命的领悟,引导和激励学生,热爱生命,无悔这一生。在学生和家长心中,詹光伟不仅是老师,更是一位心心相通的朋友。一位多年前的学生给詹光伟写信道:“最近几年,我遇到了太多的艰难,太多的坎,生活得极其挣扎,甚至想放弃了。每当我无助的时候我就想起您,于是,我咬咬牙,又挺过来了。詹老师,其实您一直就是我精神支柱。”

  “梅花香自苦寒来”,25年的坚持换来了累累硕果。詹光伟的教育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詹光伟所带出来的学生,不少已是社会的栋梁之才。在詹光伟的影响下,一大批教师成长起来。詹光伟也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肯定和好评,各级党委政府给予了詹光伟充分肯定,先后授予其“泸州市立德树人文明友善好老师”“泸州市自强模范”“四川最美教师”“四川省自强模范”等荣誉称号。

  陶行知的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詹光伟最好的写照。我们相信,詹光伟那残缺而坚毅的身影,还有那份热爱,仍将倔强前行。

  中新社、新京报、华西都市报、四川在线、天府早报、四川新闻网等媒体相继报道了其先进事迹。

  韩玉平同志的主要事迹

  韩玉平自幼因小儿麻痹症身患残疾,他和其他残疾人一样在成长的道路上历尽了艰难。他是四川杰邦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和技术总监。

  他主持设计研发的“地下空间环境安全节能复合新材料技术--隧道反光瓷砖产品”填补了世界该项技术领域的空白,于2016年9月在新加坡获得被誉为设计界“奥斯卡奖”的德国“红点设计奖”;2017年11月在成都又获“太阳神鸟杯--天府.宝岛工业设计大赛金奖”;2018年12月在北京再次获得中国政府最高公益奖项--“中国设计红星奖”。该项技术成果即将走出国门,参与“一带一路”项目建设,为以色列和欧美隧道建设项目输出中国技术。

  韩玉平先后在《中国包装报》、《智能制造》、《工业设计实现平台》、《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论文集》发表各类文章与论文多篇。他在国内首次提出:“CMF,是工业设计实现工程技术的系统解决方案和实现路径。”为国内工业设计教学与制造业产品创新铺垫了理论基础,获得了国内学术与技术界的普遍赞誉。

  他经常受邀参加国内工业设计与新工艺技术创新的学术、技术交流,在国内工业设计院校、大型制造企业设计研发机构、工业设计行业有着一定影响力。他还被绵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聘请为“客座教授”,为培养更多设计人才贡献着力量。

  2016年他担任绵阳市肢残人协会主席以来,经常组织同类别残疾人开展活动,让全市的肢体残疾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他倡导“活动到县、区”,使全市九个县、区的残疾人获得了归属感;他提倡“轻度残疾人帮助重度残疾人”、组织同类别残疾人以“轮椅舞”和“情景剧”的形式到院校和公益组织开展励志表演,让社会看到了残疾人的别样风采。

  2016年初,结合残疾人申办C5驾照的实际需求,他与驾校协商为申办驾照的残疾人在驾校建设了残疾人学员专用休息室,争取到每个学员减免800元学费和生活补贴的优惠政策。

  2017年,针对残疾人在申办驾照过程中在办理身体条件证明、科一考试过程中给残疾人朋友带来的不便,他与医院、交警等单位协商为残疾人朋友建立了绿色通道。还获得了残疾人审车免排队的绿色通道支持。

  他积极帮助残疾人创业就业,2016年底他把自己本已出租的车间收回,不惜每年损失8万多元租金,为残疾人提供创业场地;在市残联和狮子会励志服务队的帮助下为全市重度残疾人建立了“生活能力重建训练营”基地,现已接纳数十位高位截瘫残疾人开展生活能力重建,获得了生活自理能力,为他们重新融入社会生活、实现自立提供了帮助。

  他还在市残联支助下,联合绵阳市恒利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建立了“绵阳市残疾人辅具维修维护中心”解决了当地残疾人长期面临的辅具维修维护困难。

  作为绵阳市人大代表,他联合其他代表就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有关条款向政府建言献策,促使当地政府出台了为残疾人提供免费停车服务的政策。他还在为改善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让残疾人顺利融入社会生活、分享发展成果四处奔走。

  他领导的绵阳市肢残人协会自2016年起连续被四川省肢残人协会授予“先进协会”荣誉;被绵阳市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授予“先进单位”荣誉。

  韩玉平秉持“出心、出席、出力、出钱”的“四出”精神,无私服务残疾人,得到了他们的广泛认同和赞誉。许多残疾人朋友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家人,生活与事业发展遇到问题都愿意向他倾诉,连家庭纠纷也向他诉说。他也乐于为他们排忧解难,深得广大残疾人朋友的信任!

  他先后安排了十多位残疾人在自己企业工作,学习平面设计和其他职业技能。有的残疾人在掌握技能后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有的人长期在企业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他是“绵阳市残疾人双创空间”的创业导师,他不仅结合残疾人残障实际帮助和指导有创业意愿的残疾人创新创业,还为他们他们提供创业场地和资助资金。

  他耐心辅导残疾人朋友从事手工编织和创作工艺美术作品,帮助他们在慈善公益活动中拍卖,增强他们自主创业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

  他经常参加爱心企业和公益组织的慈善活动,为生活特别困难的残疾人募集治疗和康复经费,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

  2016年冬天,三台县一级重度残疾人吉雪梅本是一名“自立自强”的残疾人,工作单位停产后又不幸患上了褥疮,久治不愈。韩玉平得知情况后,在市残联支持下,通过狮子会等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为其筹措了三万多万资金帮助她恢复了健康,重新走上了自理自立的道路。

  2017年,江油市孤残青年范海瑞,自小失去父母,跟随亲戚生活,他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能治疗因车祸造成残疾的腿。韩玉平组织爱心人士为他募集了入院费用,又帮他争取到公益救助项目,帮助他踏上了自信自立的人生道路。

  2018年夏天,安州区重度残疾人张泉家庭种植的十多亩大蒜滞销,又恰逢父亲离世,悲痛交加。韩玉平联系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帮助销售,很快就为张泉家庭缓解了燃眉之急。

  刘静同志的主要事迹

  自2012年7月任南部县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以来,该同志对党忠诚、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扎实苦干,推动全县残疾人工作连续5年荣获全市考核第一名,先后荣获中残联“两刊”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和“残疾人之家”称号;成功创建全国残疾人文化体育示范县、全省精准康复示范县、全省辅具适配首批试点县、全省开放“量服”试点县。该同志先后荣获四川省残联系统干部培训“优秀学员”、全市“拥军优属先进个人”和“优秀妇女儿童维权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刘静同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始终以优质的服务为残疾人解难题、办实事。为填补该县无服务残疾人服务场所的空白,通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于2013年建成全市第一所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在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长期坚守在现场、战斗在工地,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脸上晒脱了一层皮、脚板磨起了一层茧,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黑脸理事长”。为解决残疾人康复资源稀缺、康复训练需要出县出市等问题,通过努力,于2014年引进南部爱心康复医院,彻底告别该县无残疾人康复医院的历史,并协调医保部门将医院纳入医保报销范畴,已为567人次脑瘫、385人次智障患儿和210人次0-6岁残疾儿童的残疾人家庭减轻医疗负担。全力争取政策支持,每年为全县9.76万名残疾人由政府代缴城乡医保、巨灾保险、重度残疾人养老保险,同时重度残疾人养老保险个人代缴部分由100元增加到200元,重度和贫困残疾人低保实现应保尽保。积极协调残工委成员单位,七年来累计筹措资金1000万余元,常态开展“温暖万家行”活动,让残疾人朋友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刘静同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谆谆教诲,始终把残疾人就业增收作为重中之重,帮助激活自身造血功能。坚持培训推荐就业,协调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定期举办残疾人技能培训班,依托残疾人就业创业信息平台,开展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30余场次,帮助300余名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依托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在全市率先建立残疾人“庇护工场”,安置10余名残疾人就业,生产的“爱心”牌拖把走向各地超市。全力扶持自主创业,采取“龙头引领、辐射带动、全面发展”的模式,先后注入扶贫资金60万元,帮助残疾人发展致富产业,带领67名残疾人入股定期分红,年人均增收超过5000元;帮助贫困残疾人何德财创建南部月亮湾食品有限公司,并带动25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在全县建设以种养殖业为主的残疾人示范产业园15个,辐射带动周边村(社区)325名残疾人入园就业、自主创业。公益设岗兜底就业,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提供爱心公益性岗位1188个、人均年就业收入超过4800元。2017年10月,南部县以“漏评率0.05%、错退率0.06%、满意度97.82%”全国领先成绩实现摘帽,残疾人作为贫困县退出国家三方评估重点对象,全县无一例错退、漏评,就业助残增收的南部经验广泛推广,全国18个省、520余个市县来南部考察学习。

  刘静同志着眼持续创新理念、健全完善机制,不断提高残疾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水平。创新脱贫增收机制,全力引进龙头企业3户,在全县建设残疾人脱贫奔康产业园15个,成功探索“生产力植入法”,实行贫困残疾人扶贫资金股权量化机制,为入股贫困残疾人开启了“脱贫奔康”快车模式,并在全省政风行风热线上介绍南部残联助力脱贫攻坚开展情况,受到一致好评。创新康复服务机制,依托香港复康会四川康复技术培训指导中心,在全县建立残疾人村(社区)康复点20处,培训、指导康复员35名,建成县、乡、村三级网络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南部康复”模式,为国家出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提供了基层样本,先后吸引省内20多个市县考察团前往观摩学习。创新需求机制,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评估适配为手段,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和辅具适配实现全县覆盖。创新“量服”考核机制,将乡镇(街道)残联“量服”工作纳入全县综合目标考核,严格实行扣分制,“量服”工作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全市前列,省市领导先后3次作出肯定性批示。

  刘静同志始终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宗旨,全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牢固树立“严管就是厚爱,信任不能代替监督”意识,严格执行新《准则》《条例》,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抓班子、带队伍,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坚持会前学法制度,掌握行业政策和法规。年初与单位干部职工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年终逗硬考核。认真履行党风廉政第一责任人责任,带头上廉政党课28次,组织干部职工观看警示教育片,带领干部职工到红色基地接受教育,坚决筑牢思想防线。实行班子集体决策制度,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县相关制度,严格支出审批程序,一般性支出下降36.4%。坚持秉公用权,守住底线,不越红线,自觉接受组织和社会的监督,严格要求自己和身边工作人员,做到了自身正、身边清。

四川省“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