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专题回顾 > 残疾人个性化服务模式研讨会 > 媒体报道

人民网:四川提供"量体裁衣"服务 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3-05-13]   [来源:] [打印][关闭]

    人民网成都4月9日电(记者 熊文瑶)“在残疾人‘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中,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现在,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带动更多的残疾人发展养兔业,让他们也能增收致富。”近日,四川高县庆符镇从木村村民张光芬喜笑颜开地规划着自己的未来生活。
  去年,在四川省残联“量体裁衣”个性化服务的帮扶下,张光芬创办起了自己的养兔基地。看着养兔场一天天发展壮大,在轮椅上坐了20年的她不禁感慨:“我的生命才开始”。面对记者,她扳着手指头规划着:“明年兔场要再建8栋兔房,加上之前的4栋,兔场笼位将达3000个,并开发5亩地,用于林下生态养鸡。”
  四川共有622.2万残疾人。为帮助残疾人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四川省残联2004年推出为残疾人提供“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建设(以下简称“量服”),并于2011年在全省推行。“量服”要求基层残疾人工作者走进残疾人家庭,全面了解掌握残疾人基本情况,并为每个残疾人量身定做个性化的发展方案和服务方案,从而将“残疾人自己能做什么”、“残疾人需要做什么”和“能为残疾人做什么”三者有机结合。
  与张光芬一样,遂宁大英县肢体三级残疾的蒲金强也是“量服”的受益者。2012年接受“量服”后,他从一个对生活失去方向的残疾人变成了一家宾馆的老板;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法盲变成了当地百姓的法律咨询“专家”。现在,蒲金强把“免费法律咨询便民服务部”开到了宾馆登记室。他说,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向自己咨询,“通过‘量服’,我体会到了知识的力量。”
  据四川省残疾人“量服”信息平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全省得到各项服务的进网入库残疾人总数达260多万人,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250多万个,落实的社会保障和服务达1699多万项次,人均服务达6.85项次。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认为,四川残联的“量服”模式,树立了以残疾人为本、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的先进服务理念,注重发挥残疾人的主体地位,是残联工作的机制创新,代表着残疾人事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具有在全国推广的价值。
                                                                              (责任编辑:罗娟、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