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专题回顾 > 残疾人个性化服务模式研讨会 > 专家观点

四川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四川省领导学会副会长罗中枢教授

[发布时间:2013-05-15]   [来源:] [打印][关闭]

    我本身学哲学,现在在公共学院搞行政管理,我到网上去查了这个开展“量体裁衣”个性化服务的资料,进行了一些思考,我觉得这个“量体裁衣”个性化服务,不仅是推动残疾人工作方面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而且在推进扶贫工作,民生工程、社会管理、落实以人为本,密切与群众联系等等方面具有现实的意义,所以,今天我想把我的一些思考就教于大家,我认为这个个性化服务至少有五个方面的创新价值。
    第一:个性化服务是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创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残疾人工作停留在民政的救助上,漂浮在一般宣传和口号上,体现在单向的帮扶活动上,他不是双向的帮扶活动。而个性化服务他可以说是一项宏大的民生工程,他通过组织逐户的深入,动态调研,不断的完善资料,量身订做个性化的发展方案和帮扶方案,在帮助残疾人充分发掘自身潜力的基础上,把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对残疾人提供各项保障,服务和帮扶,与残疾人实现有效的对接。并且应用互联网来进行管理,真正使残疾人的社会管理工作落实到基层,使各项残疾人保障政策落实到位,使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我觉得这种做法是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一大创新,完全符合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保障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多持续、公平性、以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的这样一种精神,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这是我的一个看法。
    第二个看法,我觉得个性化服务是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的创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但是相当一段时间,一些部门,一些地区,在贯彻以人为本的时候是打了折扣的。因为人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一个个个体的人。残疾人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者。但是怎么样把以人为本在残疾人中间落到实处,在残疾人中间怎么样切实的以人为本,这个是最能够体现出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光辉的。在西方古代哲学家认为:一切存在物可以分作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还没有定型的机体,比如说物质,第二个层次是在机体之上再加上一个固定而普遍的属性,比如人或者动物。第三个层次,是在这样普遍的存在物之上再加上个别的属性而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个体,比如说张三、李四、王麻子等等这样的个体。这个有个性的个体在西方称作person,那就是人,尤其是个人,在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在操作层面上既不是以物为本,也不是以抽象的概念为本,而是以无数个鲜活的,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的人为本,对于弱势群体中的弱势个体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残疾人不是抽象的,不是泛泛的残疾人,而是具体的一个一个的个体和家庭。残疾人的机体、肢体可能是残疾了,但是残疾人的心、思想、人格、尊严并没有残疾,他们比健全的人更渴望自己被看到、被听到、被理解、被肯定、被激励、被尊重,那么在每个残疾人,他的个体和家庭最需要什么,他们的内心世界,工作状况和生活状态如何,他们的自由、平等、尊严和被社会需求的存在感、价值感如何得到有效的保障,他们在事业上如何得到应有的支持和帮助,而所有这些都需要落实到具体的person或者个体的人,才具有真正的意义。个性化服务就坚持每个个体的残疾人为本,要求尊重残疾人不同的特点与个性差异,帮扶方案要量身订做,即面向全体,又兼顾个人,避免千人一面,千家一面,把帮扶工作做到残疾人的家里,做到残疾人的心上,这些做法我觉得正是实实在在的在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一种生动体现。
    第三点,刚刚郑教授谈到的,个性化服务是残疾人工作机制的创新,因为这项工作不再象过去是我们残联在做。不是残联一家的事情,不是残联自己在做,而是要党政工团、甚至包括发改委、其他的部门,民政部门等等,刚刚说到了二十多家部门一起来做,从宣传、从组织,动员到协调,到人才的培训,到制度建设,到工作流程,到监督检查等等。这真的是形成了一项残疾人工作的大服务,大工作的一个机制。这个机制就是我在网上看到的“政府主导、部门负责、残联协调、社会参与、乡镇承办”的这样一种工作机制。这种工作机制是残疾人工作机制的一大创新。我觉得在全国也很有推广价值。
    第四个,个性化服务是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残疾人事业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残疾人的社会服务和管理是整个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有人说的好,评价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对残疾人的关心、爱护、帮助程度和具体的措施,我认真阅读了四川省个性化服务设计的两表一卡一册,非常周全精细,而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从残疾人的基本状况到残疾人的需求情况,再到个性化的服务方案和落实情况,建立了这样一个信息系统。这样的管理,凸显了常规加精细加多样加过程再加监管,具有规范性,服务性,针对性,动态性,互动性和长效性等特点。同时也注意到了管理中间的多元主体,互动和参与,尤其是把残疾人摆到了主动的地位,改变残疾人只能接受的被动地位。他特别注意挖掘残疾人及其家庭的潜力,这样的个性化服务,有利于实现社会管理,由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由审批型管理向过程型管理转变,由单向型管理向互动性管理转变,由随意型管理向规范型管理转变,甚至由传统的管理向现代的治理转变。可以说在社会管理主体方面,如何构建多元、互动结构,在社会管理机制方面如何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社会管理模式方面如何加强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在社会管理效果方面,如何获得群众高度的认同度和满意度,我们的“量体裁衣”个性化服务,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五个,个性化服务是密切联系群众实现方式的创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样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也是我们党所有工作的生命线。今年开始,我们党将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服务,清廉为主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密切联系群众,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量体裁衣”个性化服务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它通过残疾人工作,具体体现了中央反复强调的三民,三问,和三真精神,那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及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怀群众疾苦。个性化服务摒弃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象工程,强调通过多次入户调研,有针对性的解决残疾人及其家庭面临的问题,采取一个人或一个家庭一个对策,一副药方这样的办法,真正把残疾人的工作做实,真正让残疾人平等的参与,分享社会文明成果,并且以服务对象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和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准,这样的做法正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领导干部和党员与人民群众联系的一个典范。总之,我觉得“量体裁衣”个性化服务虽然我们还在探索,虽然仅仅是四川省残联,残疾人工作这个领域的一个具体的工作方式方法和机制,但是我觉得它的意义已经远远的超出了残疾人工作的范围,一个具体领域的工作做的这么有创意,有价值,有成效实在难能可贵,所以我今天对它说了很多好话,虽然这些思考不一定成熟,但是真的从内心体会有很深的意义。

四川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四川省领导学会副会长罗中枢教授

四川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四川省领导学会副会长罗中枢教授在“四川省残疾人个性化服务模式研讨会”上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