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切实服务残疾人代表
---省残联第六次代表大会首次提供盲人代表系列专用服务
省残联第六次代表大会在筹备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残疾人代表的原则,充分考虑到有特殊要求的广大残疾人代表的具体困难,采取针对性措施,为残疾同胞制定个性化服务方式。包括为肢体残疾人代表提供的无障碍通道、为聋人代表专设座位片区,提供手语同步翻译。此次大会,还专门为盲人代表提供了针对性服务。一是为盲人代表专设了盲人代表专门坐席片区,二是会议的工作报告、选举办法、选票阅读版以其他所有文字性材料,均专门制定了同样内容的盲文版本,彻底解决了视力残疾同胞阅读不便的难题。同时在投票环节,还安排盲人代表陪护协助投票。为盲人代表提供针对性修改化服务,在我省残疾人代表大会上尚属首次。
盲文知识
盲文或称点字、凸字,是专为盲人设计、靠触觉感知的文字。透过点字板、点字机、点字打印机等在纸张上制作出不同组合的凸点而组成,一般每一个方块的点字是由六点组成。 它是由法国盲人路易·布莱尔于1824年创造的,故国际上通称盲文为“布莱尔(Braille)”。
中国盲文
布莱尔盲文1874年传入中国,由英国传教士与中国盲人合作,按照不同地域的方言先后制定了以《康熙字典》的音序为基础的“康熙盲字”(我国最早使用的通用汉语盲文)、用汉语拼音方法拼写闽南话的“福州盲字”、以南京官话拼写的“心目克明盲字”,还有广州话、客家话等方言的盲字。其中,康熙盲字,俗称408,是一种代码性质的盲字,以两方盲符的排列组合,组成408个号码,代表汉语的408个音节,每个音节按一定规律变换其图形可以表示四声。心目克明盲字20世纪初流行于除东北以外的地区,它以南京音为标准,有18个声母、36个韵母,声韵双拼为一个音节,再加上另一个盲符标调。
中国的盲文改革
全国解放后,1952年,盲人黄乃(中国民主革命家黄兴之子)参照布莱尔盲文体系,在“心目克明盲字”等旧盲字的基础上,经过调整和创新,提出了以普通话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采用分词连写方法拼写普通话的《新盲字方案》。《新盲字方案》于1953年在全国公布推行。它有18个声母、34个韵母,声韵双拼为一个音节,用另一个盲符作调号。至此,中国有了统一的盲文,为新中国盲文出版事业的创建提供了可能。
现在我们国家使用的普通话的盲文有两种,双拼和现行,现行使用的时间长,也被人们称作旧盲文,由于各种原因现在两种盲文同时存在,但是为了交流方便,建议先学旧盲文吧,也就是现行盲文,因为使用的人比较多。
组成
盲文的组成是以“方”为单位的,也就是类似英文的字母为单位一样,一个汉字由若干个方组成,书写的规则就是按照汉字的拼音来书写。我们书写的次序比较特殊,是反写正读的,也就是从右向左写。这样才能够读的时候保证是从左向右读,因为要从纸的背面扎一些点,然后从正面来摸读的啊。
每个方的组成是六个点,至于具体书写工具,就是现成的笔和字板,板上右现成的方,纸在下面可以用笔打上点的,这个就靠我在这里说也说不清楚,最好找到实际的东西来看一下。
读法
按照读的时候的顺序排列规则是这样的,左上是第一点,左中是第二点,左下是第三点,右上是第四点,右中是第五点,右下是第六点。
出版物
供盲人用手指摸读的有隆起符号的纸质出版物。国际上通用的盲文符号是法国盲人路易·布莱尔(L.Braille,1809~1852) 于1824年在巴黎发明的。每一个拉丁字母及标点符号占用6个位置(2×3),由1~6个排列在各不相同位置上的圆点组成,称为布莱尔盲文字符体系,习称点字。各国根据本国的文字特点,参照这一体系,发展了自己的盲文文字。1949年前中国曾有过几种盲文,但均是汉字注音,使用不便。1952年,任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主席的盲人黄乃按照布拉耶盲文体系,以汉语拼音文字为基础,以词为单位,设计创造出新盲文,为盲文书刊的出版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盲文出版物的印刷方法经历了一系列演变。早期采用硬质铅合金活字(点字),压印在卡纸上使圆点隆起。以后改用特制机器在镀锡钢板上打出点字,作为母板代替合金活字压印,两者都是空心点。近年改用光敏树脂或发泡树脂,用按点字穿孔的母板进行漏印,墨迹再经红外线照射固化或加温发泡等处理,成为实心点字。此法优点在于点字边缘比空心点字清晰,便于摸读,图书使用寿命延长,而且不必使用重磅卡纸,使书卷较为轻便。
中国现有盲文书社和印刷厂,盲人学校使用本国印刷的课本,每月还出版点字版《盲人月刊》和文艺、科技等多种杂志。 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