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宜宾市高县残联通过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建立残协,落实专委;加强办证,夯实基础等措施,全面推行为残疾人提供“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工作,有了三个方面的收获:一是推动了村(社区)残协组织的全面建立;二是残疾人办证率直线上升;三是密切了干群关系。同时,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组织机构建设问题;二是政策掌握问题;三是残疾人的需求问题。为此,高县残联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解决“人”的问题;二是省、市残联统筹保障金,解决“钱”的问题;三是实行对口指导制度,解决“业务”问题。高县残联推进“量服”工作的做法和体会值得各地残联学习借鉴,现全文转发。
今年初,省残联在全省全面推行残疾人“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工作(以下简称“量服”工作),高县按照省、市残联的统一部署,于今年5月开展“量服”工作,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推动这项工作对改善残疾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推进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意义。笔者作为开展“量服”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重点谈谈此项工作的做法和体会,以及问题和对策。
一、高县基本情况
(一)残疾人状况
高县有总人口52万人,幅员面积1321平方公里,辖12个镇7个乡,283个村委会,34个社区居委会。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63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55元。
根据2006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公布的数据分析,高县有残疾人3.82万,占全县人口总数的7.57%。其中,视力残疾7800余人,占20.42 %;听力残疾8700余人,占22.77 %;言语残疾500余人,占1.31%;肢体残疾9000余人,占23.56%;智力残疾2600余人,占6.81%;精神残疾3300余人,占8.64%;多重残疾6300余人,占16.49%。
从残疾人口分布情况看,农村残疾人口3.35万,占残疾人总数的87.7%,城镇残疾人口仅0.47万,占残疾人总数的12.3%。
从贫困状况看,约1900名残疾人处于贫困状态,占残疾人口的5%,衣食住行都需要政府救济和社会帮助。约18000名残疾人处于低收入状态,占残疾人人口的50%,基本需求靠自身能够解决。
(二)残疾人工作机构状况
高县残联于2005年4月单列,与民政局脱钩,县编委明确为正科级机构,核定公务员编制4人,工勤人员1名,现有干部职工5人。残联直属事业单位“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核定事业编制2名,聘用合同工2名。
县残联建立了县肢残协会、盲人协会、聋哑人协会、精残及亲友协会、智残及亲友协会。19个乡镇均建立了残联。其中文江镇、庆符镇配备了残联专职干部,其余17个乡镇由民政办干部兼职残联工作,绝大多数乡镇残联和民政办合署办公。317个村(社区)建立了残协并开展工作。
二、主要做法
“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是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在全面掌握辖区内残疾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为每个残疾人量身定做个性化的发展方案和扶持方案(以下简称帮扶方案),在帮助残疾人充分挖掘自身潜能的基础上,将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为残疾人提供的各项保障、服务和帮扶与残疾人的需求实现有效对接,并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管理。它是一种科学方法和工作方式,我们称“量服”工作。
基层残疾人工作者要清楚残疾人的具体情况,以帮助残疾人充分挖掘自身潜能,解决“残疾人自身能做什么”的问题。要清楚残疾人到底有哪些需求,解决“残疾人需要什么”的问题。要清楚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对残疾人到底有哪些保障、服务和帮扶政策,解决“能为残疾人做什么”的问题。将残疾人的具体情况、个性化帮扶方案及落实情况等及时录入“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信息平台,实行信息化管理。
按照省市、残联要求,对残疾人实行“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是“十二五”期间的主要抓手。 2011年是开局之年,全省各地接受“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的进网入库残疾人要达到本地残疾人总数的10%以上(以2006年残疾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数)。按照这个要求,高县2011年要对4700名残疾人开展调查,拟定帮扶方案并加以落实,在“十二五”末达到2万人以上。
(一)召开会议,安排部署
为确保今年任务完成,县残联制定了实施方案,并召开了两个大型会议,一是由乡镇分管领导和残联干部参加的工作部署会,贯彻精神,下达任务,签订责任书,明确职责。二是召开317个村(社区)的干部参加的业务培训会,专题讲解“量服”工作的业务知识,要求把握两个关键:第一个关键是入户调查,掌握准确信息。搞清楚残疾人家庭能做什么、需求什么、我们能帮什么三个问题。第二个关键是制定帮扶方案,填写“四表一卡”。填好“四表一卡”又要做好三个结合。一是帮扶方案要与残联的扶残助残项目紧密结合,将残联已经落实或即将开展的残疾人帮扶项目“装”进“四表一卡”。如某残疾人家庭今年要实施危房改造,我们在填写帮扶方案时,在表中写明“该家庭属危房改造对象,符合条件,拟列入政府2011年危房改造资金补助对象,解决居住问题”;二是帮扶方案与相关部门的普惠政策紧密结合,将相关部门的各种保障项目 “装”进“四表一卡”。如某残疾人家庭已经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我们在填写帮扶方案时,在表中写明“该家庭符合低保条件,继续列入低保对象,民政给予低保补助”;三是与残疾人家庭最迫切的需求紧密结合,残疾人的需求一般是很多的,根据现有的项目和政策,切实为残疾人家庭能解决1—2项最迫切、最基本、最可能的需求。
(二)建立残协,落实专委
“量服”工作的开展,第一个步骤就是要入户调查,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而开展入户调查的任务就落到了村(社区)一级干部头上。在此前高县全县只建立了33个村(社区)残协,还有284个村(社区)没有正式建立。过去的残疾人工作由于工作量不大,内容单一,主要依靠乡镇残联干部去落实。“量服”工作是系统工程,工作量大,业务要求高,又要常态化管理,必须确定专人集中时间开展调查。县残联以开展“量服”工作为契机,乘势而上,要求乡镇残联把开展“量服”调查和建立村(社区)残协双推进,一是全县尚未建立残协的284个村(社区)以村(社区)两委班子和活动阵地为依托,推选残协主席,副主席和残疾人专职委员,落实办公场所,开展残协活动。村(社区)残协主席由村(社区)主任或副主任兼任,在本村(社区)范围内推选有意愿的残疾人或残疾人亲友作为残疾人专职委员并协助村残协工作,义务为残疾人服务。目前284个村(社区)已经建立残协,推选出了残协主席、副主席和残疾人委员。二是在残协的组建过程中同步推进“量服”调查,以召开残疾人代表会议、入户宣传等形式开展调查工作。目前全县已完成4500份的入户调查工作,完成工作量的95%。
(三)加强办证,夯实基础
2009年4月起,高县启动办理第二代残疾人证工作,到今年初,共办、换证6300本,按照“量服”工作的要求,原则上是对持有二代证的残疾人开展调查,制定个性化服务帮扶方案。由于过去办证率低,大量的残疾人未办证,严重制约了“量服”工作的开展。为了提高办证率,为“量服”工作提供基础性数据,做到家底清,情况明。县残联对各乡镇残联下达了办证任务。并列入县政府对乡镇政府的目标考核。要求县残联、乡镇残联和县人民医院三家共同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乡镇残联加强宣传,通过村(社区)残协干部通知残疾人办证,做好办证申请表的发放和指导填表工作;二是乡镇残联做好初审工作,对申请的对象做好目测把关,尽量减少明显不符合条件的申请对象盲目到县人民医院检查;三是县残联实施特殊办理程序,对行动不便的重度肢体残疾人由乡镇残联、村(社区)出具证明,残疾人持证明直接到县残联办理,不需到县人民医院检查;四是智力、听力残疾人由乡镇残联引导到宜宾市相关专业机构检查,凭检查报告直接到县残联办理;五是县残联审核二级以上残疾人证的核发,由残联领导亲自审核签字发证,严格把关;六是县残联、县人民医院实行下乡办证,县残联组织办证人员、鉴定医生到边远乡镇集中受理残疾人办证。
三、效果和意义
今年5月高县安排部署开展“量服”工作,各乡镇、各村(社区)立即行动起来,迅速投入工作,开局良好,推进有力,效果明显,影响积极。主要有三个方面收获:一是推动了村(社区)残协组织的全面建立。在此之前,高县每个乡镇只建立了1-2个村(社区)残协。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建立了314个村(社区)残协(其中有4个人口不足1000人的小村与相邻村合并建立),建成率达到99%;二是残疾人办证率直线上升。从6月开始推行办证新措施,6-8三个月办证就达3000个,是前两年办证总和的一半,平均每天办证近50个,县残联办证窗口门庭若市,前来办证的残疾人及亲友络绎不绝;三是密切了干群关系。“量服”工作开展以来,上千人(次)的乡镇残联干部、村(社区)残协干部深入残疾人家中,与残疾人及其亲友面对面交谈,了解情况、征询需求、宣传政策,极大地加强了干部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密切了干群关系。入户调查工作正值火红的八月,残疾人工作者顶烈日、冒酷暑走村窜户,受到了干部群众的高度赞誉。
总体上看,高县的“量服”工作,入户调查、填写表格、帮扶方案制定等工作进入收尾阶段,目前正进入资料收集整理阶段,可望在11月底前按省、市残联的要求全面完成。
四、问题及对策
在实施“量服”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有三个方面:一是组织机构建设问题。乡镇残联只有牌子,没有专人,多由民政干部兼职,担负的工作职责繁多,开展工作的精力不够。村(社区)残协初步建立,缺设备,无办公经费,残疾人专职委员无误工报酬,专而不专。“量服”工作从调查到信息入网是一个相当繁琐的过程,基层普遍觉得人力不足,精力有限,反映非常强烈。二是政策掌握问题。“量服”工作要求基层残联干部不仅对残疾人政策要全面了解和掌握,而且要对社会保障政策包括教育、住房、就业、医疗、卫生、法律维权等方方面面的优惠政策也要了解和掌握,这涉及到许多部门的多项政策,由于80%的基层残联干部特别是村(社区)残协干部都不能全面熟悉政策,无法做到优惠政策与残疾人需求的有效对接,造成制定的帮扶方案单一、片面。三是残疾人的需求问题。由于“调查需求表”上列入了残疾人86项需求,而高县今年要对4700人实施个性化帮扶。如果每个残疾人解决一个需求,就有4700个需求,这些需求是方方面面的,目前国家的项目无法全部覆盖,政府的财力无法全面支撑。造成残疾人的基本需求都可能无法落实,使许多残疾人有怨气和反感,如调查时我们遇到了一个二级肢体残疾人,他需要安装高位假肢,要一万多元,其女儿在上大学,每年又需1万元的学费,住房又是危房,又需要4万元的改造资金。目前情况下,确实无法给予较好的解决。这位残疾人朋友对我们说:“你们代表政府来调查,了解了我们的需求就要给我一个能否解决的明确答复,否则我不签字。” 如此僧多粥少的局面,短时间内是无法扭转的,也会给基层残疾人工作带来更多的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残疾人的上访会增多,矛盾也更突出。作为残疾人工作者,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以上三个问题,归纳起来是“人”的问题,“钱”的问题,“业务”的问题。笔者提出三点建议,从三个方面加以解决:第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解决“人”的问题。主要是落实乡镇残联残疾人专职委员(或残疾人专干,下同)、村(社区)残协残疾人专职委员的专职化和基本待遇问题。由上级残联、财政、组织人事部门统一下文,明确要求乡镇残联、村(社区)残协配备残疾人专职委员。并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以下简称保障金)中解决基本待遇,实行省-市-县三级保障金按2:3:5分担原则。乡镇残联残疾人专职委员每年按当地社区干部待遇标准执行,脱产工作。村(社区)残协残疾人专职委员每年补助1000-3000元误工费。第二,省、市残联统筹保障金,解决“钱”的问题。省、市残联执行省政府、市政府关于保障金征收令的精神,从县-市上解5%的保障金到市、省残联。省、市残联根据各市、县的经济状况和残疾人工作情况,统筹安排保障金,重点用于扶残助残项目和乡镇残联、村(社区)专职委员的工作待遇补贴。在资金安排方向上向财力欠发达地区、贫困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工作先进地区倾斜。第三,实行对口指导制度,解决“业务”问题。由省残联安排成都市等“量服”工作先行先进市、县对口指导后行落后市、县的“量服”工作。先行领后行,先进带后进,由先进地区残联对落后地区残联提供指导、咨询、抽查及验收等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