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专题回顾 > 量体裁衣 > 工作简报

负重自强谋突破 全面部署求实效——屏山县残联扎实推进2013年“量服”工作

[发布时间:2013-05-31]   [来源:] [打印][关闭]

    屏山县残联于2011年实现单列,是移民重点县、国贫县和乌蒙山片区扶贫开发规划县。2013年,屏山县残联立足现实,负重自强,按照县委县政府“转型突破年”定位,明确了今年的工作思路是:加强基层残联规范化服务型建设,助推“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实现工作的突破,从而更多、更好地残疾人谋幸福。5月7日,屏山县委书记邱东林在《屏山县残疾人工作简报》(2013年第七期)上批示:近期残联工作很有起色,多向省、市汇报,争取支持,多向残疾人办实事!
    2013年,屏山县残联进一步深化对“量服”工作的再认识,提高“量服”工作的质量,整合部门资源,为残疾人谋幸福,为此,坚持做到“建队伍、抓培训、重实效、强督查”。一是健全网络,建立队伍。今年4月,屏山县政府残工委研究出台《关于切实做好镇(乡)残联和村(社区)残协换届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镇(乡)和村(社区)全面按照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在1个月内建立残疾人组织,本届换届选举的镇(乡)残联理事长、村(社区)残协主席一旦产生,在届中一律不得更换。同时,县残联积极与组织部门和镇(乡)党委、政府协调,选拔年富力强、群众工作经验丰富、计算机知识熟练的干部配备为镇(乡)残联理事长,明确村(社区)支部书记或主任兼任残协主席,镇(乡)和村(社区)从残疾人大学生村官、残疾人大中专毕业生、村(社区)常职残疾干部(残疾人亲友)等综合素质较高的残疾人中选聘1名残疾人专职委员协助开展工作。
    二是落实待遇,激励考核。屏山县残联建立了经费保障和考核激励机制,制定了镇(乡)、村(社区)残疾人工作规范,进一步规范、强化对镇(乡)、村(社区)“量服”工作的考核。县残联从残保金中每年安排20万元,根据镇(乡)和村(社区)开展“量服”工作的情况,兑现镇(乡)残联理事长和残疾人专职委员每月50元工作补贴,以培养造就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稳定基层残疾人工作队伍。同时,积极制定培训方案、编印资料、落实资金,全年计划通过集中“量服”工作培训、以会代训等方式在县和乡镇分期举办16期培训班,对600余名镇(乡)残联理事长、村(社区)残协主席、专职委员进行岗前、岗位培训。
    三是规范管理,强化监督。首先建立目标责任制。县残联干部分片联系指导乡镇,督查到每个村(社区),乡镇干部包村包户,帮扶到每个残疾人家庭,县残联对乡镇实行“量服”工作单项考核。同时,建立了督查通报制。经屏山县残联积极主动争取,屏山县委、县政府将“量服”工作纳入全县督查督办工作内容。县残联对“量服”工作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抽查。如果抽查到残疾人“量服”工作落实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的,县残联将报请县委、县政府严格追究相关乡镇及包户干部的政治和经济责任。
    四是整合资源,务求实效。屏山县残联加强和民政、扶贫、人社等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争取相关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对残疾人予以倾斜,力争做到对贫困残疾人“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同时,县残联结合“量服”,积极打造民生助残品牌和宣传品牌。建立残疾人就业基地,促进残疾人就业。针对全县只有1个社会福利企业,公益性岗位少,残疾人个体就业和灵活就业能力弱,残疾人县内就业压力大的情况,县残联联系、考察、协商确定重庆渝江压铸集团、仁和压铸公司作为屏山县残疾人就业基地,符合员工要求的残疾人或家属可随时到基地就业。实施科技助残,扶持残疾人创业。以照宝茶场为示范,结合全县农村产业结构的布局,争取今年发展3个残疾人特色产业村,形成一村一品一特色。采取“公司或专业合作社+残疾人家庭户”等形式,争取有关部门的资金、及时投入,引导、扶持残疾人家庭在种养殖业上走专业化、合作化、技术化发展之路。打造宣传品牌,营造良好氛围。以“倒立学子”颜玉宏和屏山县“宜宾市四个十佳”获奖人员为典范,以残疾人民生工程和“量服”为主要内容,深度挖掘题材,树立残疾人自强不息典型,宣传扶残助残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