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方案是入户调研的成果反映,考验基层残疾人工作者的水平。
制定方案时,一定要突出“个性化”特点。基层残疾人工作者一是要通过入户调研,充分掌握的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实际状况和需求;二是必须熟悉与残疾人生活、教育、就业、就医等相关的政策,三是要根据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实际情况,结合现有条件和资源,遵循分类指导的原则,为每户残疾人量身定做一套个性化的帮扶方案或发展方案;包括充分挖掘、激发残疾人及其家庭自身潜能的方案、帮助残疾人及其家庭发展的方案、对残疾人实施救助的方案等。四是方案内容必须符合残疾人家庭的实际、必须符合现行政策的规定、必须有可操作性、必须由残疾人签字认可,经报乡镇(街道)审核同意后,填入《为残疾人提供“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卡》“个性化服务方案”栏。
为残疾人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的核心就是解决残疾人最迫切、最现实、最直接的需求,帮助残疾人家庭找到最佳的发展路子,并指导帮助残疾人解决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制定方案要遵循分类指导的原则。个性化服务方案大致分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充分挖掘、激发残疾人及其家庭自身潜能的方案。有些残疾人有等、靠、要、的思想,那就要制定纠正这种错误思想的方案;有的残疾人精神萎靡,那就要制定使其精神振作的方案;有的残疾人不遵纪守法,那就要制定帮助教育他的方案;有的残疾人身残志也残,那就要制定鼓励他自立自强的方案。第二类是帮助残疾人及其家庭发展的方案。比如有的残疾人在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方面有特长,就可以给他制定这方面的发展方案;比如盲人适合按摩、调琴等工作,下肢残疾人可能适合操作计算机、手工编制等工作,这就要根据不同情况给这部分残疾人制定技能培训方案;在发展生产方面,有的可能有到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条件,有的可能适合个体从业,有的可能适合发展种植业、养殖业,这就要根据这部分残疾人的自身条件,给他们制定合适的生产发展方案;在身体功能补偿、康复方面,有的残疾人可能需要做肢体矫正手术,有的可能需要实施白内障摘除手术,有的可能需要进行精神病防治,这就要给这部分残疾人制定身体功能补偿和康复的方案。第三类是对残疾人实施救助的方案。有的残疾人可能需要低保,有的可能需要助学,有的可能需要就医,有的可能需要生产扶持,有的可能需要改造危房,有的可能需要康复援助,有的可能需要进敬老院。这些都要根据各级各部门为残疾人提供的服务项目,结合残疾人的实际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方案。
制定方案时,基层残疾人工作者不能只局限于残联的业务,而是首先要把自己当作服务对象,弄清楚服务对象的潜能,思考自己作为残疾人怎么去生存和发展。同时,要站在各级党委政府的角度,思考怎样去帮助残疾人;要站在各级各部门的角度,思考怎样根据部门职责来为残疾人服务;还要站在全社会的角度,思考怎样利用社会资源为残疾人服务。由于残疾人受到自身知识、文化和智力等方面的局限,部分残疾人缺乏对自己的了解,有可能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这就要靠基层残疾人工作者设身处地的为残疾人着想,用心去发现和研究。残疾人有的情况还需要向其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或者学校、单位了解。这样制定的方案才真实有效,才会受到广大残疾人及家属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