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昨天上午的会议和下午的参观,对四川省残疾人个性化服务有这么几点感受或者说思考:
第一,机制上的创新性。有以下特征:一是在服务对象上有明确的针对性。每个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措施,这是一个亮点。二是在服务内容上的应对性。什么样的残疾人有什么样的需求,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很好地体现了实事求是。三是在服务手法上的多样性。四是服务模式的可复制性。在四川省如此,在其他省也应这样去推广,这应该是个规律,是个趋势。
第二,服务过程的专业性。在实际调查过程当中,残疾人服务的专业性还远远不够。专业性应该体现在一下方面:一是服务人员的专业性或者说是专门化。二是服务机构的专门性或专业化。三是服务手段的专门化和专业化。
第三,社会参与和市场推动。四川个性化服务中社会参与是比较好的,但如何进行市场推动,这是一个难题。我们与浙江省残联领导聊过,也做了一些调查,可能比较难,但是我们不妨试着去进行市场推动。如果说是市场推动的话,那必然要使得服务机构也好,或者是投资者好,或者是运营商也好,要有利可图才叫市场,如果无利可图就不能叫市场。公益化的服务达到微利就可以了。
第四,学者对残疾人服务、或者说对残疾人事业的介入。杨立雄教授的书很好的把公共管理理论、公共服务理论、公共政治理论和我们残疾人服务实践结合起来。有两个值得充分肯定的:一是学者的介入带动整个社会很多人来关心、关注、关爱残疾人事业发展,这应该是值得肯定和承认的。二是学者对其进行理论概括、理论提升,对实践的指导是有积极的意义的。
南京大学残疾人事业研究中心主任周沛教授在“四川省残疾人个性化服务模式研讨会”上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