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专题回顾 > 量体裁衣 > 专家观点

西北大学社会保障系主任许琳教授

[发布时间:2013-05-13]   [来源:] [打印][关闭]

    感谢有这个学习机会。来之前拜读了杨老师的书,从各方面深入解读和研究了四川省残疾人“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从昨天的讨论和参观中,让我深受鼓舞,我谈一下几点感想:
    一是服务残疾人这个理念是非常鲜明的。不同残疾类型、不同年龄段的残疾人对服务需求都呈现出多样性。过去相对强调管理,四川省所创立的这个模式强调个性化,应该是非常有特色的。以往残联在工作中存在普遍的问题就是不清楚残疾人的基数,甚至有些残联或残疾人组织对其辖区的残疾人情况掌握不清。四川首先通过摸底调查,发放表卡,这个是比较有亮点的。传统残疾人服务是以管理为主,四川强调需求导向、以人为本为主,把残联的工作定位到服务上来,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目标的实现。非常值得在更广领域推广。
    二是为残疾人提供的服务与供给及残疾人自身的需求、供求之间平衡的问题。这个是在模式推广中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入户调研,方案制定都相对体现了,关键在组织实施时能否跟上。在菜单式服务中,菜单上有,残疾人点了,咱们做不了,这个应该是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政府的威信。如残疾儿童教育问题。如果家长提出,我们的聋哑学校是否能够满足。这样一个服务不是残联一家能做出来的,他只是一个协调机构,所以组织协调问题非常关键。
    三是服务对象界定问题。我们提供服务是否是以持有残疾人证为标准。残疾人证持有率仍存在差距。社会对残障的界定存在问题,甚至是政府部门。
    四是社区建设能否跟进。社区服务是残疾人服务的一个终端,社区是残疾人服务主要的提供者,社区服务覆盖率直接反映了残疾人社会服务水平和工作社会化水平。
    五是残疾人服务的专业化问题。很多地区缺乏专业的服务人员。如残疾人康复,需要专业的社区工作人才。

西北大学社会保障系主任许琳教授

西北大学社会保障系主任许琳教授在“四川省残疾人个性化服务模式研讨会”上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