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服务解决了社会保障中的大问题,“量服”做了一个理论和模式上的创新。第二次来四川,感觉到这个制度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概括了一下:
第一,是一个开放的模式。在基层可以看到,已经有的或者是国外的很多理论在四川践行,比如促进就业、购买服务,这些模式你去问基层的工作人员可能不知道这些理论,但他们在用这些理论和模式。这个模式是四川省给了基层很大的创新空间,在保障四川省残疾人的福利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研究来讲也有很大的作用,我们中国的社会政策没有自己的理论,而借鉴国外的理论,国外理论很大部分是从实践中来的,四川的模式提供给我们从实践中去总结,带动中国的民生发展。
第二,是一种优势模式。定义残疾是一种疾病,是传统病理模式或者是问题模式,就是怎么样给你治病治疗的模式,但是四川模式从你有什么,你想要什么中看残疾人有什么样的资源优势,从这个方面去解决他的问题,这非常有效。在农村看到,某地有养殖方面的优势,当地想方设法让残疾人去参与,看家人和家庭有什么优势,综合整合这些优势,促进残疾人参与社会,所以这是种优势模式,重视残疾人参与而不是简单的训练。
第三,是一个集成模式,首先讲服务集成,一大类是转介服务,告知残疾人有什么服务,有哪些部门可以提供,统一打包然后找部门;还有一种残联直接服务,这就说明是集成服务模式。
模式存在强大生命力的同时,我还在思考,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善。
一、人才方面,需要评估。很多专家来评估残疾人需要什么,现在还是调查阶段,基层人员专业技能还比较缺乏,还不能做到专业方面的评估,为专业人才怎么来服务提供支持。包括我们政府组织,精英是往上面走,个性化服务要精英专业化,要往基层走,这就需要很强的专业支持。
二、残联自身的改革。衡量社会文明程度高与低是看街上有没有残疾人,所以残联需要很多的资源,残联这个组织本身有行政化,和社会组织还有竞争的关系,社会组织的培育,残联去行政化还有研究的必要。
湖南师范大学陈云凡讲师在“四川省残疾人个性化服务模式研讨会”上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