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尊敬的毛理事长和罗书记,这是残疾人事业研究院首次在外地举行这样的会议。对个性化服务这个很精细的专题展开研究,有着特别的意义。早上和毛理事长在餐桌上交流了一下,他一直在夸奖我们的杨立雄教授,说他多次到四川来进行调研,研究的非常深入、实在。但是我更因为是我们四川省残疾人工作的创新、实践,为我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营养,所以有吸引力。就象我们搞改革开放,研究经济问题要多往长三角、珠三角走。有时候,这个地方实践出来的经验效果自然会吸引学者,所以,毛理事长你放心,你这个地方将来还会有很多人来调查研究,所以,这个事情本身就是很有创新点。
大家知道,我们国家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我们也看到,新一代领导集体上台以后,在很多方面是继承了上一届的领导班底的一些执政风格,更重要的是以民生为重的执政倾向。所以,民生为重,民生优先,这样的发展目标越来越清晰。大家又知道,在温饱问题全面解决的基础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快速开展。所以,在这样的情形下,要继续确保民生,提升民生的质量,可能不光是一个经济保障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我们的公共服务,在我们服务体系的构建,在服务的满足方面,尤其涉及到民生方面。老年人如此,儿童是如此,残疾人更是如此。所以我早上我跟毛理事长讲,比方说我们的老年人,现在都有养老金了,但是你会发现,很多的老年人没有养老服务,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退下来的。每个月拿了一大堆钱,然后什么服务都没有。老年人年纪越大,生活自理能力越弱,生活质量并没有随着养老金的提升而提高,反而是钱越来越多,生活质量越来越下降。所以我说,在新的时期,类似于这样的现象在儿童也会发生,现在的儿童服务哪有呀,幼儿园供不应求,托儿所几乎没有了,都说要在家庭里面解决。所以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妇女,这几大块来讲,可能经济保障问题的问题正在逐渐的得到解决,这点我们越来越不用担心,但是服务满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显得胆怯,这个正在影响着我们民生质量的持续提升。所以,这是一个大问题,那么,我们的残疾人事业应该说从2008年伴随着《残疾人保障法》的修订,也伴随着中共中央文件的发布,也伴随着我们中国残联推进“两个体系”建设的力度,应该说近几年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包括我们在制定《社会保险法》的时候,我就很清楚的记得,当时是在进行征集意见,残疾人救济,那要先参加保险,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参加居民医疗保险,就是我们在立法过程当中,就坚持的一条原则,这是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在权利义务相结合的基础上的保险行为决定的。但是你说重度残疾人他怎么有能力呀,那么没有能力不要紧,政府帮助你买单,但是帮助你买单也等于是你自己买单,所以它是理性的权利义务关系。所以重度的残疾人也好,低保户也好,政府帮助他买单参加合作医疗,这个不是免费的医疗,不是免费的养老金,我一直在解释这么一个概念。因为低保户,现在你帮助他买单看起来你是在替他买单,好像看起来他是没有付出成本,是免费医疗,但实际上权利义务关系是明确的,当某一天他不是低保户了,那么他又得自己缴费了,这个权利义务关系很清晰。我觉得我们的残疾人的政策也是如此。我们的残疾人在没有能力参加保险的时候,政府帮助你参加,但是真能通过你的能力、资源的开发,你也有可能有很高的收入。那么将来你也可以自己交钱参加。所以,中国这个社会保障整个制度实际是以权利义务相结合的保险型的这样一个制度安排。我想里面他蕴含的一层含义就是不仅是讲人的平等,而且讲的着重是要提升和增强人的能力这个方面。所以残疾人事业近几年来重点在参加养老保险,在解决残疾人的救助,甚至推动残疾人的福利、津贴等等。记得我是2007年跟我们的残联领导提出的残疾人事业遵循普惠加特惠,一般加专项的两层构架,因为当时跟残联领导谈到,我的想法就是凡是能够通过普惠性的制度安排能解决的,残联应该推动,不要搞部门利益,不要是这个工作是不是我残联家的,我就去推动别的部门,通过普惠性的制度安排来解决。就像我们通过普惠性的医疗保险,普惠性的养老保险,解决了残疾人的里面的很多很多问题,这个是普惠加特惠,一般加专项。但是你对于残疾人这个群体来讲,光有普惠是解决不了全部问题,所以他就需要有一些特别特惠的政策措施,要有专项的制度安排。
所以,我来到四川,尽管是昨天晚上看了我们杨立雄教授的这本书,今天早上又跟毛理事长交流,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给我启发很多。就是在我们国家,我在讲的,在整个的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实践中,关键是在顶层设计,就是合理的制度安排,但是重点还是基层落实。经常有人说政策出不了中南海,中南海转到基层就扭曲变形,但是上面的顶层设计怎么才能合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就是尊重地方的创新,基层的首创精神,尽管我近两年一直在强调要强化中央的顶层设计,但是在某些领域,应该还要尊重基层的创新,我们四川残联推行的这个个性化服务就是基层的创新。它应该为推动我们的顶层设计提供很重要的支撑。这个来讲我觉得顶层设计和基层有这么一个关系。第二个我要讲的社保理性,我刚写的两句话就是,我们的机制在经济保障,但是我们的提升在服务的满足,你没有经济保障还是不行(市场经济条件下),所以养老金是必要的,救助金是必要的,我们包括面向残疾人家庭、老人、儿童的津贴是必要的,但是我们真的要提升民生质量还在服务,市场确实不是万能的,尤其在公共服务,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是失灵的,并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所以政府在福利津贴上应该重视,这是第二种观点,经济保障和服务不满足保障的问题。
我们再讲我刚才谈的残疾人的问题,那是普惠式的量的指标,个性化的服务,就是我讲的特惠,这是个质的指标,就像我们的社会保障,医保、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这是个量的指标,这个量的指标并不表明他很有质量,什么是质量,质量里面当然就是个性化的服务。当我们的残疾人服务只有普惠性,没有个性化的时候,应该说他的质量是要大打折扣的,每一个残疾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需求,每一个残疾人都有跟他自身能力和他密切相关的这个可以努力的方向,怎么发展。所以这个三种关系:顶层设计,基层落实,经济保障、服务满足,普惠和个性化服务,什么时候可以考虑兼顾好。
所以四川残联的个性化服务,我跟毛理事长讲我说几个:一个就是我们是基层落实,这个是非常宝贵的,就是跟我们修公路一样的,他修好了不通路,就没有办法到达目的地。而如果说我们的残疾人工作不在社区、不在乡镇,早上我们吃饭的时候也有我们乡镇的残联,桌子上有社区的残联的工作人员,我就感觉我对你们充满这敬意。这就是我们最好的功底,这就是基层落实。第二个来讲呢就是个大服务格局。大家看到毛理事长讲的,他讲的这个个案,早上也给我说了,那个女同志,残疾人的很多工作那是通过扶贫来解决的,扶贫大家知道,我们有扶贫办,国务院扶贫办是一个系统的,纵向系统。我们国家的这种条条块块的分割,这个资源是不容易相互调动的。我去年底到新疆去搞防灾调查谈到,北疆地区扶贫资金不少,但是扶贫资金他很少跟防灾减灾相结合,例如今年投下去了,明年一套防灾来了,又完了。所以,如果这个部门不来协同,部门的资源如果不能整合,我们看起来每一个部门的工作都有很大的成效,这个综合效能他是很低的。所以有时候,我们现在很多的工作,不是十分的主动。四川省创新的第二点呢,他能把几十个部门调动起来,大家形成协同,这个不容易,这个在目前行政分割的体制下不容易。所以他就带出了第三个,是我们残联工作机制的创新。还不是服务的创新,这服务一说你到德国去,甚至到我们的港台地区好像这个个性化服务也还是做的很好的,但是在我们残联的工作机制,确实一种创新。所以他不是光是自己扮演的政府职能部门,不只是说我要资源到我残联,我本身的工作是我能调动几十个部门,起到一个大的协同的机制。这个机制呢我也知道我们国务院有残工委,但残工委这是个虚的,由我们残联事实上来充当了这样一个协调的机制。所以我说是我们残联工作机制的一个大的创新。一个落实基层,一个大服务格局的形成,一个是我们残联工作机制的创新,这就应该代表着我们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所以,我是觉得我们这次会议一定有很大的特殊意义。四川省的这种实践,具有普适性,具有全国推广的价值。如果全国的工作都能像我们个性化服务一样,都能落实在基层,都能像我们早上的两位社区残联的工作者那样,能够把每一个人的需求,每一个残疾人的需求、信息,根据他进行“量体裁衣”的制定服务,那个时候,我们的残疾人事业就发展到了新的境界。那不光是残疾人的福音,也是我们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教授
在“四川省残疾人个性化服务模式研讨会”上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