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专题回顾 > 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 > 基层动态

帮扶残疾人 共筑中国梦——宜宾市高县残联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

[发布时间:2013-05-31]   [来源:] [打印][关闭]


    5月14日,宜宾市高县残联为贯彻落实省、市残联残疾人工作会议精神,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召开县残联干部职工动员会,要求每一个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增强爱心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努力为残疾人谋幸福,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做出不懈努力。5月28日,县残联全体干部职工到四烈乡金星村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与残疾人朋友结对扶贫,开展“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
    一、爱心意识
    做好残疾人工作要有热心、善心、耐心、细心四颗心。一是热心,做弱势群体工作,基本上是和生活在最底层的群众打交道。当我们接触残疾人工作后,看到那些瘫痪在床、吃喝拉撒都要人护理的残疾人朋友,看到那些坐在轮椅上依然顽强生活和工作的残疾人朋友,我们一定会感受到自己生活在幸福之中。对收入差距、待遇差距的心理不平衡,在从事这项工作中就能找到调节心理不平衡的良药,对功名、仕途、金钱、财富的认识必有所悟。所以,能够从事残疾人工作,是与善结缘。作为基层残疾人工作者要热心于残疾人事业;二是善心,“人之初,性本善”这句三字经的意思是说善是人的本性,是生而有之的。然而,当人进入社会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善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有的得到了强化,有的得到了弱化,有的甚至从思想和身体上消失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善的民族,我们从事残疾人工作,正是行善的机会和平台,当然应该心中有善,把善发扬光大;三是耐心,由于残疾人朋友有口也道不出苦怒哀乐,有眼也看不见外面的世界,有腿也走不出家门,有耳也听不到美妙歌声。身体功能的障碍形成了与社会融合的藩篱,造成了他们缺知识、少文化,不懂法律不懂政策,与他们交流沟通难,要他们做配合难,让他们理解我们的工作更难。因此,我们在为残疾人提供各种服务时,要有与常人不同的耐心,不厌其烦为其服务;四是细心,由于残疾人有七大类,不同类别的残疾人有不同的家庭特征、残疾特征、需求特征,我们对残疾人实行的是分类救助的原则,就会产生无数不同的救助政策、救助项目、救助方式和工作要求,这就决定了残疾人工作的多样性、繁杂性、艰难性。而各种助残项目不是扶贫工程就是民生工程,不是保障资金就是救助资金。因此,残疾人工作必须做到深入细致、无微不至。
    二、责任意识
    作为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应从五个方面明确自身责任。一是对残疾人负责。我们的服务对象就是残疾人,如果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到认真负责,想残疾人所想,急残疾人所急,这就是有负残疾人;二是对组织负责。组织上给我们这个岗位,如果我们没有尽职尽责,或者不在状态,或者滥用职权,就是有负于组织的信任;三是对工资负责。人民给我们权力,给我们俸禄,如果我们有职不履、有责不担,无所事事,就是有负于人民的重托;四是对良心负责。残疾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有需求,他们有期盼,他们有渴望,而我们消极无为、麻木不仁,无视那一张张无助的面孔,无视那一双双救助的眼神,就是有负于道德良心;五是对使命负责。习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国梦,吹响时代的号角,这是时代的召唤。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的梦当然也包括了我们残疾人朋友的梦。残疾人朋友的梦,我认为就是幸福梦,幸福梦的最低希望:“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我们生长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时代,就应该具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在国家实现伟大梦想的进程中担起责任。
    三、奉献精神
    残疾人工作的职业道德是“人道、廉洁、服务、奉献”,奉献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对残疾人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七八十年代我们讲奉献,当时的时代背景是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生活都不富裕,是全国人民穷思变,所以那个时代的奉献是全民的奉献。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们的国家有相当一部分人富起来了,绝大多数人解决了温饱,而恰恰是残疾人朋友落伍了,他们的衣食住行还需党和政府及社会大家庭的共同帮助。这就需要我们生逢其时的残疾人工作者具有时代的奉献精神,为残疾人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奉献。